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1.2.4 致云雀 雪莱 练习(解析版)
1.2.4致云雀雪莱练习一、课内阅读1.雪莱在《致云雀》中,表达了怎样的境界、理想、抱负?【答案】他表达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解析】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2.《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诗歌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答案】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解析】这是一首抒情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诗歌第一节从赞美开始,最后一节以感叹告终。3.诗人对云雀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和赞美?【答案】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解析】诗人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诗人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4.诗人在第二节写出了云雀怎样的姿态?【答案】优美轻盈的美丽美妙的姿态。【解析】这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5.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歌颂云雀?【答案】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解析】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6.诗歌中的云雀是怎样的形象?【答案】云雀是“欢乐的精灵”。诗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的象征。【解析】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7.诗歌中的云雀的形象象征着什么?【答案】云雀象征着欢乐、光明、美丽。【解析】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8.诗歌有什么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答案】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解析】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9.诗人在第一节中,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答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解析】写的似乎就是诗人当时的强烈感受和最初反应,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他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10.诗人在第十二节中,对云雀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云雀歌声作出了怎样的判断?【答案】解答:诗人在第十二节中,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解析】诗人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清新、欢悦,在更高的二个层次,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11.第十六节,诗人为什么说云雀的歌声从不知晓充满爱的悲哀?【答案】云雀的歌声有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云雀歌声之所以甜美欢快,是因为云雀“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解析】“有你明澈强烈的欢快/倦怠永不会出现/那烦恼的阴影,从来/近不得你身边/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诗人认为,云雀歌声之所以甜美欢快,是因为云雀“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12.诗人在诗歌的第二十节中对云雀歌声作出来了怎样的概括?【答案】在第二十节中诗人对云雀歌声的美妙的概括,表明艺术作品美妙富饶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质。【解析】第二十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同时表明,艺术作品之所以美妙而富饶,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质,高超的艺术技巧只能为“鄙弃尘土”的艺术大师所用。“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雪莱说:“诗人的言语总是隐喻的”,全诗在使用大量的明喻和: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同时,塑造了一个象征,一个理想艺术大师的形i象。这里的隐喻以双关的形式又一次呼应第一节的暗示:此曲只应天上有。13.诗人在诗歌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答案】诗人在最后第二十一节中,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解析】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教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熟知的欢欣,和谐、炽热的激情/就会出我的双唇/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二、课外阅读(一)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完成1~4题。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1.根据第一诗节,概括大堰河的性格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答:【答案】性格特征:勤劳、淳朴、善良、宽厚、乐观。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解析】第一节内容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联系整首诗的感情来把握。2.理解诗中画线句子的含意。答:【答案】该句深化主题,使“大堰河”的含义更广泛,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扩大了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热爱所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解析】此句为议论抒情句,据“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可看出歌颂的对象已由个体扩大到所有的“大堰河”们,所有的劳动者。诗歌的意境被扩大了。3.第二诗节主要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答:【答案】通过八个“呈给”,高度概括了大堰河的一生,深情地赞美了大堰河勤劳、善良、淳朴的高贵品质,让读者进一步加深对大堰河的理解,从而深化了中心。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增强了诗歌的建筑美、对称美。【解析】题干已明确了排比的修辞,可从内容、外在形式等方面分析其作用。4.第一诗节用了第三人称,而第二诗节用了第二人称,诗人这样变换人称有什么作用?答:【答案】用第三人称“她”是客观交代,便于作者宏观地表现大堰河的品格和对她的同情;用第二人称“你”是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便于作者直抒对大堰河的深情。【解析】首先熟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作用,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惠安女子舒婷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1.《惠安女子》显示了诗人善于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能力。请你撷取诗中的意象,描述诗中所表现的情景。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意象:银饰、腰肢、海面、浪花、洞箫和琵琶、头巾。情景:夕阳的余晖投射到海面,海面的浪花仍旧无止息地飞扬,系着古老银饰的惠安女站在岸边,眺望海的另一边。不知什么地方传来隐隐的洞箫声,在幽怨的洞箫声中,惠安女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地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解析】第一问只要弄清楚了意象的概念就比较容易回答。第二问属于对诗歌内容的还原。在尊重诗歌思想的基础上,语言要流畅、精练。2.有人说,诗的最后一句“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揭示了惠安女子的优美形象和真实命运。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个评价是片面的。诗的最后一节虽写了惠安女子的优美形象和真实命运,但诗人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只注意到惠安女子立于海天之间,上了封面,成了插图,成为风景,成为传奇,而忽略了她的“裸足”和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在这里,诗人对那些把“苦难”作为对象来欣赏的人进行了淡淡的却又是极为有力的反讽。【解析】注意原诗中“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这句话。三、综合演练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7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__________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220万次。登陆平台,点击诗人名字,(甲),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_________,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_________打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阂,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他就利用大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结果引来_________,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产生了兴趣,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分享数据。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兴趣,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B.
本文标题:1.2.4 致云雀 雪莱 练习(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20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