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八单元(单元测试)(2)(解析版)
第八单元单元测试说明: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4分)莎士比亚的剧作经几百年时光的磨洗,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各国的舞台上,它们历久弥新,甲了莎翁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不朽生命力。。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会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起伏跌宕;他的悲剧和喜剧都不是单纯的,而是错综的混合体。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情节生动性、丰富性与思想深度、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他常布置几条线索平行而后交织,于错综复杂中展现广阔多彩的画面,总是乙增加悬念,使读者、观众的紧张感不断增强。莎翁的戏剧语言,俏皮、华丽、精萃而丰富,从典雅的书面语言到粗俗的市井俚(lǐ)语,从民谣体到古诗体,无所不有。剧本中不少台词,成了成语典故或人们经常引用的格言。比如,“丙是智慧的灵魂,冗(rǒng)长是肤浅的藻饰”,“心里的瑕疵(cī)是真的污诟”。莎翁创作的三十七部戏剧,塑造了几百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一套符(fù)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面的更叠、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比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晓畅,有时妙语连珠,有时又语无伦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位单枪匹马企图重整乾坤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俚.(lǐ)语精萃.B.冗.(rǒng)长藻.饰C.瑕疵.(cī)污诟.D.符.(fù)合更叠.【答案】D【解析】A项,应为“精粹”;B项,没有错误;C项,应为“污垢”;D项,应为“fú”、更迭。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印证逐步简洁B.印证逐步简捷C.见证逐渐简捷D.见证逐渐简洁【答案】A【解析】“印证”是证明符合事实;“见证”是“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的”,或“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逐步”和“逐渐”是近义词,且它们都是副词。所不同的是:“逐步”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有计划的努力;而“逐渐”一般只用于事物的变化。简单的说“逐步”一般形容质变,就是每一个变化基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有可控性和计划性;而“逐渐”一般是指事物的量变,有变化,但变化的程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简洁和简捷的区别:简洁:简单、整洁,用来形容语言、文章。简捷:简便、快捷,用来形容动作、过程。)3.文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久弥新B.错综复杂C.温文尔雅D.单枪匹马【答案】C【解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此题需要根据成语意思,逐项加以分析即可。温文尔雅,谓气质彬彬有礼,行为典雅端正,用在这里不合语境。4.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莎翁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B.莎翁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C.莎翁写戏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D.莎翁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答案】A【解析】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结合上文内容,可知答案为A。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饥馑.(jǐn)草芥.(jiè)嫔.妃(bīn)直栏横槛.(jiàn)B.谬.赏(miù)怨诽.(fěi)迤.逦(yǐ)千乘.之国(shèng)C.喟.然(wèi)懈.怠(xiè)给予.(yǔ)承天景.命(jǐng)D.骊.山(lí)不恤.(xùn)锱.铢(zī)日削.月割(xuē)【答案】B【解析】A嫔.妃pín,C喟.然kuì,D不恤.xù。6.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骠掠荆棘满溢载舟覆舟B.冠者苟且疏峻鼎铛玉石C.膏泽殷忧会晤革灭殆尽D.冥迷舞雩颠复朝歌夜弦【答案】C【解析】A剽掠,B疏浚,D颠覆。二、论述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握,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册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答案】A【解析】第一段说数字化记忆的发展政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故A对。第一段提到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是数字化记忆发展本身造成的,而不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而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也只是数字化记忆发展带来的一种结果而已,故B错。第二段说被遗忘权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而隐私权提出与大数据时代完全没有关系,故C错。最后一段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如果在成为数据掌控者的同时却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那就构成了新的霸权,故D错。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答案】D【解析】最后一段在论证大数据对人的主体身份的影响时,认为认同问题也会受到影响。这是论及了与认同问题有关的内容,而不是讨论了认同问题本身,更不是就认同问题本身做出了全新的论证,故D项错误,是本题答案。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析。【答案】B【解析】遗忘作为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有助于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但这并不是说只有遗忘才能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故而不构成基础。三、文言文阅读(16分)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公讳益,字舜良。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以故建安人尤爱之。尝病,阖县为祠祷。改临江军判官。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而二千石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干没①无所忌。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居顷之,部中肃然。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属县翁源多虎,公教捕之。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或请以付狱,公不听。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然后众乃服。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归丁父卫尉府君忧,服除②,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宝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六。吾尝闻乡里长老言,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位不满其志,故在外之所施用者,见于小而已,今吾所书是也,其大可知。则家行最笃已,先人尝从公游,其言亦然。而吾又与其子安石友,故得知公事最详。其将葬也,遂为之铭。(取材于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注:①干没:侵吞他人财物。②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县人颇易.之易:轻视B.以财力自肆.肆:放纵C.若五人者系狱.狱:案件D.表.坊市道巷表:做上标记【答案】C【解析】狱:牢房,监狱。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吏乘其然,干没无所忌居顷之,部中肃然C.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D.今吾所书是也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答案】A【解析】乃,副词,才。B代词,如此,这样,那样。助词,词尾。C介词,趁着。动词,依靠,凭借。D所字结构做定语。名词,场所,位置。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他督查赋税,不曾因贫苦百姓(不及时交税)而着急。B.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诸豪大吏)最终无可奈何,用其他办法将他排挤出临江军。C.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王公让他们把老虎抬回去,说:“为政在于德行而不在于歪门邪道。”D.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王公镇定自若,只逮捕了那五个首领,当天就判决流放了他们。【答案】A【解析】急: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民急,使百姓焦虑。1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王益做建安主簿时,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生病了,全县为他祭神
本文标题:第八单元(单元测试)(2)(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1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