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9《说“木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new
09说“木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理解文本主要内容。2.根据层次结构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3.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分析文章论证方法及效果,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4.总结论证技巧,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体察诗歌语言富有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2.以教材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林庚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1933年毕业后陆续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自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林庚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新诗创作,出版《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60余年一直致力于新诗形式建构的开拓,并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对中西文化、文字、语言的研究,提出了由“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相结合组成典型诗行的理论。他的诗作和诗论对中国新诗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林庚以学者兼诗人的眼光思考中国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探讨文学的内在精神力量。20世纪50年代初他标举的“布衣感”“寒士文学”以及在唐诗研究中提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被学术界称许和沿用。他撰写的中国古典文学专著和整理的资料有《中国文学史》《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2.题目解说“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以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目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3.文学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知识性的文学批评样式。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或哲理的议论,注重内容的知识性,讲究文采,深入浅出。4.写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课中学习(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众多名句,为何诗人们如此青睐“木叶”呢?什么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怎样的气息呢?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解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这篇文章,从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1.初读课文,思考文题中所说的“木叶”是什么?点拨:树叶(板书)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三)自读(4——6)段,分四组分别思考讨论。1.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点拨:(多媒体课件)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黄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圆——饱满绿色“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午阴嘉树清圆”中,“午阴”与“树”相契合,十分一致,给人有密密层层浓阴的感觉。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2.根据上面的认识,分组讨论,可从特征、意味适用场合等方面找出“树”与“木”的不同。(详见课件)特征:树枝叶繁茂枝叶绿色树干褐色木枝叶疏朗枝叶黄色本质干燥意味:树饱满飘零木疏朗干燥空阔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荫密密层层没有悲愁木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有悲愁3.“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3个字的词语概括一下。(详见课件)点拨:其一,“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这两个艺术特征,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3个字。——暗示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板书)(齐读这一段)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4.通过文中的一些诗句来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点拨:(多媒体课件)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②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繁润绿色③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静止微黄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干燥空阔赏析:①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木”有疏朗之意,“叶”有飘零之意,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②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③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④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一“木”代“叶”,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有力的烘托了悲秋之意。(四)综合归纳1.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而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征。2.课文所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不好(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可能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简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2)标题拟为“说木叶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叶”诗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木叶”具有暗示性用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3.再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概括文章主旨。主旨归纳: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分析论证,体会效果——学习例证法和引证法本文旁征博引,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古诗词现象背后的原因,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得非常清楚。1.分析例证法效果(1)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中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2)第2段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诗人们运用文字洗练,而洗练却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用“树叶”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木叶”为诗人们所钟爱,发展为“落木”。(3)第5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2.分析引证法效果(1)第2段引用了《橘颂》《招隐士》无名氏古诗中的诗句,有何作用?引用这些诗句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为后文的分析做了铺垫。(2)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从总体上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弓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深入浅出;三是调节文气,读来赏心悦目,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五)布置作业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所有诗句,并再做品析。2.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方法:(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2)小组交流。(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详见课件)参读作品: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本文标题:09《说“木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new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2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