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说“木叶”教案一、导入“我们从小就接触古诗词,对其已比较熟悉,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古诗词究竟有哪些基本特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林庚教授的《说“木叶”》,看看林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2.理解文学论文的文体特点;3.梳理文章思路;4.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5.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能够“有所得”,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二、教师检查自学案完成情况,收集学生问题。三、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一、基础知识(一)知人论世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6部新诗集。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他在古典文学上的研究成果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二)文体知识:文学论文的特点(1)科学性(实事求是,客观);(2)创见性(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3)专业性(针对性、专业术语)(三)解题“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四、整体感知(1)梳理1-6自然段的段意,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段意1第一部分2()3第二部分()45第三部分()6(2)整体感知全文,思考:能否把文章标题“说‘木叶’”改成“说‘树叶’”?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小结:本文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结合大量古诗名句,对“木叶”“树叶”等的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歌意境的差别,进行了美学辨析。指出诗歌的精妙不仅在于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且在于它的潜在意义一一暗示性。1: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3:“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7:“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五、精读文本,思考问题梳理诗句概括特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一一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一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树叶:“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总结:根据作者的观点,“木”在艺术形象上有哪些特征?(1)(2)艺术形象艺术特征树叶繁茂、饱满、碧绿柔软落叶饱含水分、繁密木叶干燥,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落木空阔、洗净绵密小结:(1)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也联想不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即它带给人的联想,构成了诗歌含蓄蕴藉、意蕴丰富而难以言说的美感。(2)延伸思考: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五段,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下面诗句中“雁”的形象为什么可以表现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①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嘏《寒塘》思乡之情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思念之情(3)方法指导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包括生活常识暗示和文化心理暗示——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①显现诗中的意象。意象简言之是包融诗人情感的形象、图景。形象性是诗歌的一大特点,理解了诗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还不等于跨进了诗歌的大门,只有通过语言符号这一环节,在头脑中浮现出诗句所描绘的形象与图景,才算真正进入了鉴赏阶段。②探求诗句的意蕴。阅读诗歌的时候,透过词句在自己的脑海中显现出一个个形象、一幅幅画面,还不是阅读欣赏的终点。只有把握了一首诗的意蕴,即诗中具体形象、画面所贯注的精神内容,才进入到阅读鉴赏的深层阶段。(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写文章要从读者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引人入胜。其次:读议论性的文章,一定要梳理出清晰的文脉。①文章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②弄清行文的顺序、段落间的逻辑关系;③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观点;④抓住体现文章论证思路的连接词。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才能读出文章的逻辑之美。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辩证性地阅读议论文不少学者对林庚先生本文的观点提出质疑:1、《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全宋词》中用“落木”10次,用“落叶”47次。《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2、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陈友琴《温故集》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思考角度(1)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生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问题,人们用他们既有的世界观做出选择和决定,然后还要经过审验和评估。这个过程永远伴随着分析、判断、行动、否定、再分析、再判断、再行动,这一过程就嵌入了批判性思维的结构,而理性则是这--结构中的基础。(2)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3)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4)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不同于以“持之有故”为研究原则的学者,林先生的不少文章更多以诗人的艺术敏感发现问题、用丰富想象力为人们打开进入艺术世界的大门,他对“木叶”这一.诗词意象的阐发,无疑就具有这样的价值。一一郑桂华《语文学习》2013.10七、拓展阅读1、《古意》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思考:“催木叶”能不能换成“催树叶”?传统主题: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家庭环境华丽温馨,反衬生活冷落凄清树叶——丰沛;木叶——空落苦苦相忆十年,内心是多么空虚寂寞,正如这空落的木叶景象。主宾倒置:木叶催寒砧。木叶本是自然凋零,不用寒砧催一一暗示性来自形象2、思考下列诗中“梅”的暗示性众芳摇落众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宋)林逋《山园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八、作业布置:完成检测案习题。
本文标题:第09课 说“木叶”(教案·教师用)-【备课无忧】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同步备课“三件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3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