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促织第二课时 (157)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促织》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情境导入蒲留仙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瓷坛,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边,下陈芦席,坐于上,烟茗皆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觅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奇事,先听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乃成。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2.积累文言现象,归纳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3.赏析作品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4.品味小说朴素自然、简洁凝练、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文本,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小说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体会幻想与现实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小说朴素自然、简洁凝练、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反复诵读成名之子投井后一段文字,读出韵味。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成名看似悲剧开头,最后喜剧收场的情节,探究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悲哀,体会作者强而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三、新知讲解学生活动设计一:如果你是路人,遇到蒲松龄,结合小说《促织》分析,怎么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赢得他的青睐呢?探究点1、如何让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学生展示:用一个或两个(明暗)线索来贯穿全文。本故事,用“促织”,或“虫”做线索。情节:征促织(开端)——捕促织(发展)——卜促织(发展)——得促织(发展)——失促织(再发展)——化促织(继续发展)——斗促织(高潮)——进促织(结局)——议促织(尾声)探究点2、如何让人物形象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学生展示:①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手段:可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正侧面结合,多角度地去塑造人物。③典型环境: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上级责令县官,县官又派给各乡的公差,借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④《促织》中的人物:成名、成名妻子、成名儿子、巫婆、少年、县官⑤主要人物:成名身份:读书人,未中秀才。里正性格:为人拘谨,不善说话。想尽方法摆脱不掉里正的差事。人物经历:(背景前提)无法按时完成上交任务,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只想自杀。⑥重点描摹:a细腻的心理描写在成名得知儿子误把蟋蟀弄死后直至斗蟋蟀时,成名的内心经历了哪些起伏变化?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长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见村中少年之虫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笑之。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小结:成名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其时悲时怒时喜时愁。人物的心理刻划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密相联系——区区小虫系着成名一家之祸福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b.用促织的动作细节描写来烘托人物内心: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小结: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家败人亡的罪恶现实。探究点3、如何让语言精练生动,摇曳多姿?学生展示:①本文的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第七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纥”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②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③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四、合作探究学生活动设计二:这个故事虽然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但是实际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吗?你如何看待小说的喜剧结局?学生展示: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身化促织而轻捷善斗,这两个神鬼怪异的情节,将人间悲剧幻化成喜剧的形式,不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作者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手法,寄托了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成名的入邑庠,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皇帝正经事不干,一味玩小虫,这是何等荒诞。对此,作者谴责和讽刺的意味非常辛辣。这个虚幻的结局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五、课堂练习1、下列句子中红色字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A)①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③虫集冠上,力叮不释④旬余,杖至百⑤成以其小,劣之。⑥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⑦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⑧日将暮,取儿藁葬.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①③/②⑧/④⑦/⑤⑥.①③⑧/②⑥/⑤⑦/④答案:A。①②③⑧均为名词作状语,④名词作动词,⑤形容词意动,⑥⑦形容词使动。六、拓展提高小说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两个片段的作用分析正确的项(D).表现了作者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局限性。.“求神问卜”是无望中寻求生路。“魂化促织”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说明通过艺术虚构,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魂化促织”使故事结局由悲剧变成了喜剧,削弱了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求神问卜”推动情节发展,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魂化促织”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七、课堂总结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聊斋志异》突出地提出了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蒲松龄的笔下,当时的政治是非常黑暗残暴的,转别是中下层的封建官吏以及与之相勾结而受到庇护的豪绅恶霸,他们象一群恶狼一样吞噬着弱者的生命,用蒲松龄的话说,就是“花面逢迎,世人如鬼”,“官虎而吏狼者,比比皆是也。”蒲松龄幼而聪颖,却屡试不第,他虽然长期没有破除幻想,醒悟过来,但是从他亲身的经历和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广泛观察中,看穿了科举制度是一种坑害知识分子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反而培养出了各种各样庸碌无能的废物。蒲松龄还象画风俗画一样,广阔地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转别是中下层的人们的生活和农村的生活,创造了众多的风彩各异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却是以《聊斋志异》为始,开辟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时代。八、板书设计促织蒲松龄开端——征促织发展——捕促织发展——卜促织发展——得促织再发展——失促织继续发展——化促织高潮——斗促织结局——进促织尾声——议促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促织第二课时 (15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3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