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单元导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敬仰。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本单元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的任务展开。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文本解读】魏征是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的政治家,《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素养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3.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4.赏析魏征高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技巧,领会魏征的精神品格。【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演绎这一盛世的重要人物有两位: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徵与李世民。让我们凭借《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魏徵的情感世界。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20卷,已散佚。2.了解文体知识——疏“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等。3.相关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4.解题①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②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③十思,是本文主要内容,即十个值得深思的问题;④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长(zhǎng)浚(jùn)壅(yōng)黜(chù)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臣闻求木.(树木)之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得好,安定),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知其不可,而况..(何况)于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之重,居.(处于)域中..(天地间)之大,将崇.(推崇)极天..(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无止境)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敦厚),情.(性情)不胜.(克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活动二:探究文本1.第一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明确作者以“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设喻,形象地引出自己的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魏征所说的德义具体是指什么,从第一段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明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治理成效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开头做得好)者实繁.(多),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寡.(少)。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竭尽诚心)以待下.(臣民);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为行路..(路人)。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苟且)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奔车..(疾驰的马车)朽索..(腐烂的绳索),其.(难道)可忽.(轻视)乎!活动二:探究文本1.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明确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明确在于君王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3.作者进一步说明了君王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君人者,诚.(如果,果真)能见可欲..(贪图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则思知止以安人..(安民),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养),惧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则思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采纳臣下的意见),想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弘.(光大)兹.(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施布)其惠,信者..(诚信的人)效.(献出)其忠。文武争驰..(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君无事..(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可以尽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称“豫”,春天出巡为“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不言而化.[(百姓)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代替臣下)司职..(管理职事),役.(劳损)聪明之耳目,亏.(违背)无为..(无为而治)之大道..(最高的治世原则)哉!活动二:探究文本1.作者在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时,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多用对偶的整句,两两对应,琅琅上口,音韵和谐。2.“十思”各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明确从五个角度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思知足,戒贪欲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思谦虚,戒骄傲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思节制,戒放纵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思纳言,戒闭塞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思公正,戒主观3.魏征为什么首先劝诫太宗“思知足,戒贪欲”呢?明确因为奢侈就会多贪欲,而贪欲会使人忘乎所以,而引发一连串的问题——骄躁、放纵、被蒙蔽、主观。4.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明确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5.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明确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思考4】整体把握思路及内容1.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明确魏征以“能犯颜直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的向背和政权的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2.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地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明确①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显得更加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2)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思考5】体会说理方法1.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请你结合文本举例分析。明确示例: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2.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其表达效果如何?明确①课文多次引经据典,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2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②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具说服力。【思考6】赏析劝谏用语之妙明确魏徵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为了劝谏唐太宗克服贪图享乐的思想,时刻都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表明自己观点说“臣闻”(而非臣以为)。这些用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又合理,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试想,如果魏徵恃宠骄横,连主子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即使他心再诚,也不会有好下场,最终只能落得身首异处。【思考7
本文标题: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4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