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全面质量管理(TQC)现状分析
中国全面质量管理(TQC)现状分析一、质量管理的历史足迹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从50年代初期那些发挥过模范带头和桥梁作用的,老中青三结合的,车间班组质量管理基础上,如“马恒昌小组、毛泽东号机车、郝建秀小组、赵梦桃小组”等活动开始的,70年代末期学习日本质量管理经验,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其历史的转折点,是1978年9月,北京内燃机车总厂在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质量管理小组,当年12月,该厂召开了第一次QC小组成果发表大会(注:质量管理,英文QualityControl,简称QC)。之后,在上世纪80在年代,QC小组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逐步开展,进而扩展到电子、化工、基建、铁路交通等部门,随之把中国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从1980年—2007年,全国累计注册的QC小组数量为3659万个。共命名全国优秀QC小组22349个。自1996年至2007年,命名全国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1200个,全国QC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800名,全国QC小组优秀推进者805名。二、质量管理的目前状况历经30多年后,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一是应用领域方面,依然停留在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状态,私有中小企业、外资企业难有QC活动,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二是规模上,依然停留在车间班组层次。三是研究应用工具上,依然是那些初步的定性的基本方法。即:调查表、分析法、头脑风暴、亲和图、排列图、因果图、树图、关联图、水平对比、流程图、简易表、直方图、控制图、正交实验、矩阵图等。四是质量理念上,依然处于低层次重复阶段。其中,没有开放性思维观念,没有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的理念,没有工艺流程逻辑的理念,没有依靠工艺设计决定产品质量的理念,特别是没有产业升级的理念。五是信息应用上,与网络信息时代相去甚远。甚至是一些曾获得所谓相当档次的QC成果(理论总结),竟然连原理图、结构示意图、工艺流程图、装配示意图都没有,进而无以证明其成果的真实性。可是,中国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当前的一个新的动向是,开始初步形成“质量诊断师”培训与发证风气。这不是好现象。一个显然的具有戏剧性的对比案例是,中国自1978年包产到户后的农业生产,根本就没有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技术普及,可是,中国的无能耗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从大棚设计与技术升级,从无能耗保温方案到种子和种植技术的更新换代,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推动,就在很快的时间里普及到全国,并走在同行业的世界前列,目前已将大棚升级到第五代。究其根源,其技术革命与普及,在于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的村长王乐义,于1989年对蔬菜大棚设计上的技术性创新,掀起了一场菜篮子革命,并且迅速从村推广到县,从县推广到市,从市推广到全国。其中,北京市蔬菜的三分之一来自山东省寿光市。仅以2011年为列,当地一亩大棚里一个季节里种植的黄瓜,销售收入就达4.5万元左右,成本约1.5万元,纯利润约3万元。这是央视4套与2011年11月6日22:30—22:55专题报道的,题目是“从村官到中国菜王”()。另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现象是,近三十年来,全球科技经济中发展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电脑和网络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似乎从来就没有什么质量管理(QC)的概念与行动,可是,他们遵循“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科技理念,遵循股份奖励的最基本经济规律,进而是这个行业里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根本动力。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小人物的小发明都可能被全世界迅速采用,比如优盘、QQ通讯工具等等。而这些前沿技术创新,往往没有经历质量管理的发展程式,仅仅来自某个人一时的思想灵感与果断实践。三、质量管理的未来前景质量管理工作最根本的使命,在于通过基础教育和各种媒体宣传与社会文化活动,始终并广泛地传递质量意识,使质量意识成为全社会的文明基础。其中,特别是要树立“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意识,工艺设计决定产品质量的意识,生产工具决定产品质量的意识,过程决定结果的意识,优质低耗的意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安全生产的意识,劳动保护的意识,品牌的意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率的生产与组织意识”等。本质上讲,产品质量,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是系统性的设计与管理。其中包括生产工具、工艺流程、材料材质、控制措施、员工素质等方面。一个不可忽视的显然的现象是,当产业升级换代后,产品及其质量必然随之升级换代,甚至与流水线操作工的技能都没有太大的关系,电脑或手机产业就是最好的明证。有人曾戏言:有一群缺乏文化的人,在从事电影文化工作;有一群不懂生产过程的人,在主持全面质量管理(TQ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国有企业的发展进步与强壮和挺立,需要克服一切不切实际的以科技名义的种种“假、大、空”。那些仅仅停留在初级的质量管理基础上的工业文明,肯定难以适应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发展步伐。中国国有企业的质量管理,正如质量管理的一个研究方法一样,需要一场“头脑风暴”,而不是被那些科技理念上显然的落伍者所拖拽。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于中国衡阳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困境与思考2010-9-2311:49来源网络【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企业质量管理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企业质量管理没有有效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是造成现状的基本原因;评析了进行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几种方法。一、质量管理:难堪与反思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这已为研究质量问题的学者和国内外大多数企业所认同。质量管理从20世纪初的质量检验阶段,逐步发展到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总体趋势是积极的。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理念和实际的需求,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新方法层出不穷。在这次浪潮中,质量管理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也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对自我的突破,出现了诸如6sigma管理,零缺陷质量管理,客户满意的质量管理,战略质量管理,市场驱动的动态质量管理和基于约束理论的质量改进原理等一系列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为了激励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我国还设立了“全国质量管理奖”。但遗憾的是,在所有的这些工作中,除了6sigma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外,似乎再也没有任何质量管理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强烈声音。质量管理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低潮。而且,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质量的同时,企业却越来越缺乏突破现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热衷。即使一些企业费时费力通过了ISO9000认证,但是却很少有企业有兴趣按照要求来实施质量管理,只是将拥有ISO9000证书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推进企业质量提高的手段。产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提高企业利润的持续压力,使管理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诸如供应链管理等能够快速、明显的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商业目标的业务上。与之相反的是,此时的很多质量项目很难和企业的经营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诸如更低的成本,不断完善的盈利能力,日益提高的市场份额等,这种情况使企业在决策时无法获取和观察到质量改进的直接经济效果,所以在原有质量管理水平上,企业出现彷徨和缺乏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也就可以理解了。质量管理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困惑,对质量改进所做出的努力,甚至因此而增加的质量成本得不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大部分的质量活动只能在管理决策的主流之外彷徨和徘徊。面对供应链管理等管理方法的成功,回忆往昔的辉煌,质量管理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难堪并陷入了反思。传统的质量管理的缺陷就在于其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单一层面,即没有强调质量与基本经济目标的联系。结果导致质量过程大都侧重于质量方法却缺乏动机和目的。质量改进工作仅仅侧重于对产品性能的协助,而忽略了这种持续优化的最终目标,对企业成本和最终利润的贡献。结果是众多的质量工程师挖空心思的为生产过程提供技术上的协助,但企业的管理者却不住的摇头,因为技术的语言很难被理解,因此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中,质量管理得不到决策层的支持,甚至回避是可可想而知的。二、质量管理发展之路:必须看到经济效益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而计量损失的大小,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对应企业管理而言,无质量就无经济,无质的量就等于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数量即使再多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质量问题始终是和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在企业的管理领域,管理方法的创新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因此,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相比较于其他的技术方法而言回答的更加直观,也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我国企业质量现状不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不能用企业统一编码的语言例如利润与决策层对话,在双方沟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质量管理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质量工作要重现昔日的辉煌,就必须能够对企业商业目标的实现效果做出说明,将质量管理工作看成是经济性和技术性并举,经济分析工作和技术创新工作并行的业务,把创造质量的过程看成是创造使用价值和实现使用价值的过程。把质量改进项目的必要性与改进后产生的经济效果用财务语言与管理层进行准确,及时的沟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关注的是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确定出企业的最佳质量水平。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可以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2.将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作为评价质量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是否有效,必须以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作为最终评价标准。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如果企业和全社会经济效益都提高了,那么质量活动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那么这样的质量管理就是无效的。由于质量经济效益将专门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因而开展质量管理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是否有效,便很容易理解。3.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促进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仅仅依赖于研究和推行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片面注重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将技术和经济两大方面加以综合研究,可以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4.通过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来迅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研究质量经济效益正是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研究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使相关人员掌握质量与经济,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明确了提高和改善质量是迅速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三、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提高质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概括起来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产品质量分别给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效益。产品质量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就是企业质量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收益就是社会质量经济效益。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以其在改善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几种:1.质量成本分析最早研究质量成本的著作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1951年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一书。朱兰博士认为,质量与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好的质量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成本投入。他在书中提出的“矿中黄金”的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朱兰的质量成本概念仅仅局限于不良质量产生的损失上。1956年,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首先应用质量成本概念来分析质量的经济性问题。对质量成
本文标题:中国全面质量管理(TQC)现状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