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2课大战中的插曲在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残暴,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善良;在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指挥员的深明大义,我们也可以看到被爱者的感动。战争只是一时的冲动,和平却是永久的希望。战争有输赢,善良无止境。走进《大战中的插曲》,让我们体味战争的残酷,感受善良的伟大力量。激趣导入素养目标1.了解聂荣臻及文章相关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2.分析“大战中的插曲”的内容与叙述特点。3.鉴赏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4.分析作者致信日本官兵的深刻用意,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课堂环节知人论世开国功勋-聂荣臻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开国功勋-聂荣臻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著有《聂荣臻回忆录》。写作背景井陉破袭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写作背景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旷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了解“百团大战”了解《聂荣臻回忆录》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该书以口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作者聂荣臻的人生历程,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这一段。通过本书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初读感悟1.明确字音井陉(xíng)殒命(yǔn)兵戎相见(róng)辗转(zhǎn)孤苦伶仃(língdīng)颠簸(diānbǒ)襁褓(qiǎngbǎo)幡然(fān)无辜(gū)2.解释词语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来龙去脉: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任务活动谋篇布局,尽显匠心任务说明:谋,即谋划;布局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布局谋篇,就是在确定题材中心之后,对内容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做整体谋划。谋篇布局包含文章的结构,叙事的顺序,叙事视角,伏笔铺垫,照应,详略,选材等等多方面的内容。体会一篇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住作者的意图,感受其用意。思考1:分析本文的逻辑线索与叙述顺序明确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为线索,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现在,对于战时生活的总结和感受,然后引出“插曲”,开始讲述故事,交代原委和心情。思考2: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引述战争中的“插曲”。第二部分(第2-3段)交代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起因。第三部分(第4-6段)照顾两个小女孩,随后妥善护送返乡,并交代了一封写给日本军官的信。第四部分(第7-10段)交代写信的原因。第五部分(第11-15段)交代救助日本小女孩这件事儿的结果和影响。思考3:分析第一段的作用。明确第一段总写战时的生活也会有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道出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小姑娘的事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锤炼语言,曲径探幽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思考1:鉴赏语段①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明确“立刻”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大爱之心。思考1:鉴赏语段②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明确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他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思考1:鉴赏语段③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明确在这里“决不”写出了聂荣臻的坚定,将中国战士正义的形象和人道主义光辉展现的淋漓尽致。思考1:鉴赏语段④至于究竟怎样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明确这是作者在日本小姑娘到指挥所前的心理活动。很真实,从战争实际和成长角度出发考虑她们的安置问题,可以看出我党我军的善良,为后文革命人道主义的阐述作了铺垫。思考1:鉴赏语段⑤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的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她1980年来我国探望的时候,对我说,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说“妈妈死了”,翻译就由此认为她叫“兴子”了。明确有关名字的问答,真实再现了一个战乱中父母双亡的伤心日本小姑娘形象。富有感染力,吸引读者。思考1:鉴赏语段⑥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明确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情感充沛。一方面,聂帅对美穗子几十年后来探望自己的行为表示欣慰;另一方面,这句话也蕴含着“言外之意”,美穗子实际是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士的缩影,聂帅对美穗子的赞美,反映出他对中日两国和平相处的希望,对中日友情的珍惜。任务活动二品读内涵,分析形象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把语句拿来细细揣摩,品味,才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作者的内心。把握住了关键的关键语段的内涵,有利于我们概括人物,总结主旨。思考1:开篇点题,所谓插曲是指什么?明确百团大战中,我们的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情。思考2:你如何理解“插曲”?常用内涵比喻事情发展过程中临时发生的小事件文本理解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拯救日本小姑娘对于残酷的战争来说,就是“插曲”。这是插曲,却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源于作者的善良,更是源于作者以及共产党八路军身上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这插曲本应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正常现象,却因为战争而显得弥足珍贵。思考3:“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句中的“很有意义”指什么?明确①八路军在战斗中救治两个日本小女孩,拯救了两条鲜活的生命。②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向日本侵略军展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践行的革命的人道主义,针对日本军队开展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③拯救日本小女孩的事情,战争结束后在中日两国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日本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认识,也促进了日本旧军人对侵华战争的反省与认识,对中日友好产生了积极影响。思考4: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义?初衷和目的是什么?共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还要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思考5: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①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的了故事的完整性。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思考6:文章写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明确①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回信表示感谢,表明日本军人被八路军拯救敌对国家儿童这一行为所折服,日本军人心中尚有感恩之心,也表明了聂荣臻对敌政治工作是有效的。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北海道的渔民托她带来一盒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等内容,表明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人民是淳朴和善良的,日本人民是向善、向美的民族,他们心中有着与中国人民友好的渴望和祝愿。③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知道美穗子被八路军拯救这件事之后的感慨、答谢、致歉与忏悔,表明日本人民是一个有智慧、能自省的民族。他们受日本军阀的蒙蔽,参加侵略战争,同样也是受害者,闪烁着真善美光芒的“插曲”事件,擦去了蒙蔽他们眼睛的尘垢,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美好的力量。思考7: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思考8:分析美穗子的形象。明确善良可爱,同时又知恩图报。任务活动三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任务说明: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往往将情感注入字里行间。或直抒胸臆,用文字畅快的抒发内心的情感;或即事抒怀,在叙述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或咏史抒怀,在古今对比中,寄寓深沉的情感;或托物言志,以物作喻,阐明高洁的志向;亦或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情感寄寓于环境之中,物我合一,天人化境。思考1:本文是如何体现中国军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明确①救日本小姑娘。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爱
本文标题:2.2《大战中的插曲》同步课件-【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48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