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4.2《大学之道》(学案)
格物致知《大学之道》学案【学习指引】《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素养目标】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学习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过程】一、文化常识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氏,名,字,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春秋末年,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政治观,“”的修养观,“”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2.曾子轶事啮指痛心格物致知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3.了解曾子思想修齐治平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人为贵《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4.了解《大学》《大学》,原是《》里一篇,旧说为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5.解题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二、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本末()壹()(二)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格物致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大学之道:②明明德:③亲民:④止于至善:⑤知止而后有定:⑥静:⑦安:⑧虑:⑨得:⑩本末:⑪道:释义:格物致知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3.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思考2】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齐其家:②修其身:③致其知:④格物:⑤知至:⑥庶人:⑦壹是:⑧本:释义:格物致知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思考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思考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思考5】拓展阅读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节选)译文: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格物致知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问题】:这一部分的主要的思想主张是?四、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分析】五、随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B.在明.明德C.自贼.者也D.先诚.其意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格物致知(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名句积累1.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2.瑕不掩瑜,瑜不掩瑕。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4.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5.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6.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7.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8.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9.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1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七、阅读与思考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格物致知众必备的知识。如何得体地拜访他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在中国传统文
本文标题:4.2《大学之道》(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48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