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1.(本题3分)(2022·福建厦门·高二期末)与例句推理方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A.只有杂种水稻二代才会出现分离,某种水稻后代发生分离,所以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二代。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送来”就是“抛给”,即经济或文化侵略;鸦片、废枪炮、香粉等是“送来”的,所以是侵略。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例句为类比推理。A.为必要条件推理;B.为类比推理;C.为三段论;D.为排除法。故选B。2.(本题3分)众所周知,西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解决很多中医无法解决的病症,而中医依靠对人体经络和气血的特殊理解也治愈了很多令西医束手无策的难题,据此,针对某些复杂疾病,很多人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是有必要的。上述这些人在论断时作的假设是()A.针对这些疾病的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相互结合,扬长避短。B.这些疾病单独用中医疗法或者单独用西医疗法并不能有效治疗。C.针对这些疾病,医疗界已经掌握了中西医疗法结合的方法。D.针对这些疾病,医学界已经尝试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此题属于假设前提型,题干的论点是:治疗有必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保证论证的成立,必须增加一个必要条件,逐一分析选项。A.增加了一个前提条件:这种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可以结合的,如果二者不能结合,那么这种方法是不能采用的。可见符合题干要求,正确。B.只是重复论据的内容。不符合题干要求,错误。C、D两项只能作为充分条件。不符合题干要求,错误。故选A。3.(本题3分)请分析例句蕴含的逻辑关系,选出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的选项()例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惜时:奋斗)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清醒:智慧)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豁达)C.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我:认真)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谦虚:谨慎)【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能力。例句中,正因为“少壮不努力”,才有了“老大徒伤悲”的结果,因此二者蕴含了因果关系。A.“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体现的是“真”与“假”、“有”与“无”之间这种矛盾关系的统一与转化,并无“清醒”之意。另外,“假作真时真亦假”和“无为有处有还无”之间为并列关系,也并非题干中前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与例句逻辑关系不一致,故排除。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必有用”体现出了“自信”的心态,“千金散尽”则不在乎钱财,自然有“豁达”之意;另外,正因为“天生我材”,才有资格“千金散尽”,隐含着一种因果关系,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C.“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表达“自豪”之情,而非“自我”的意思,与例句逻辑关系不一致,故排除。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里能借鉴别人是含“谦虚”的意思,但并无“谨慎”之意,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故排除。故选B。4.(本题3分)有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下面哪一个选项不是上面这句歌词的逻辑推论()A.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B.若经历风雨,则能看见彩虹。C.除非经历风雨,否则不能看见彩虹。D.凡看见彩虹的都应该是经历过风雨的。【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B.“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值于“不经历风雨→不能看见彩虹”。B项通过否定前件得到否定的后件,是错误的推理,因此不能推出,而且“若……,则能……”的表述过于绝对。ABC均属于符合逻辑的推理结论。故选B。5.(本题3分)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汽车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极少的事故是出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的,这就意味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以下最能反驳上述论证的一项是()A.高速行驶如果发生爆胎的话是很危险的。B.由于多数人是中等速度开车,所以,多数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C.高速行驶的时候,特别是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速度过快就很难控制住。D.与中等速度行驶中出现的汽车事故损害后果相比,高速行驶出现的汽车事故损害后果要严重得多。【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题干中强调的是“高速行驶比较安全”,观点是从各“速度段”的事故多少得出的ACD三项都和事故多少无关,只有B项属于否定论据,以“多数人是中等速度开车”为论据,反驳“极少的事故是出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就说明高速行驶比较安全”的观点。故选B。6.(本题4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诗人北岛《回答》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反映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这两句的语序回答以下问题。(每处25字以内)①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需要结合题干要求,变化语序,表达不同的意思。需要抓住词语“卑鄙”“通行证”“高尚”“墓志铭”等内容。①结合“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原诗句,在强烈的对比中直斥了是非颠倒和善恶混淆,富有警世作用。卑贱者得志猖狂,高尚者受辱含冤,这样的情形,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在某个历史阶段甚至还极为突出。而如果要更不符合社会逻辑,则应改变陈述主体,即高尚者得志猖狂,卑贱者受辱喊冤,和社会历史大相径庭,变得不符合逻辑。所以“卑鄙”和“高尚”换位即可;②结合“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原诗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卑贱者得志猖狂,高尚者受辱含冤,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正趋于减小,而且历史是公正的,时间将证明一切,卑贱者终会遭人唾骂,遗臭万年;高尚者必然流芳百世,为后人敬仰。所以,追求崇高,排斥卑贱,毫无疑问应该成为我们人生乐章的主旋律。更公正应该把卑鄙者的卑鄙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墓志铭),高尚变成高尚者的通行证。分析可知,“卑鄙”和“卑鄙者”,“高尚”和“高尚者”位置对应,并把“通行证”和“墓志铭”交换位置。7.(本题4分)(2022·天津·高二期末)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示例: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反驳:①老张跟别人吵架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②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反驳:①②【答案】(示例)①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②书店里的图书更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示例语句中根据“老张跟别人吵架了”就判断“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说法绝对,不合逻辑的。反驳示例一中运用否定陈述句,针对示例语句不合逻辑的判断进行反驳。反驳示例二中运用反问句对示例语句进行反驳。“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中根据“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就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太武断,因为一流大学的标准有很多。因此第一句反驳应运用否定陈述句反驳例句中的逻辑漏洞,可写为“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第一句反驳应运用反问句进行反驳,可写为“书店里的图书更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8.(本题4分)(2021·江苏扬州·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947年,福克纳被要求评价美国最重要的作家,提到海明威时,他说:“海明威没勇气,从没用一条腿爬出来过,从没使用过一个得逼着读者查字典看用法对不对的词。”海明威知道后大发雷霆,因为他一向是以硬汉形象立于文坛,而且以此为豪的,“没勇气”可能是他最不能接受的评价。海明威让他的一位将军朋友出面为他的勇气作证,这位将军写了三页纸的长信,来证明海明威当战地记者时是多么英勇无畏。海明威和福克纳原本是朋友,但从此之后成了敌人。海明威也针锋相对地攻击福克纳,甚至说:“只要我活着一天,福克纳就别想因为得到诺贝尔奖而高兴。”福克纳与海明威的矛盾源于一种逻辑误解。请具体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场矛盾主要是对“勇气”这一关键概念理解不同而致。福克纳说海明威没勇气,实际上是说他的文学创作天地狭窄,没勇气去摆脱。而海明威则认为勇气是面对苦难和困境的勇敢无畏,因而大发脾气。【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故事中,对于“勇气”一词,两人有不同的理解,而这一不同就造成了二人的积怨。福克纳这句话“海明威没勇气,从没用一条腿爬出来过,从没使用过一个得逼着读者查字典看用法对不对的词”的意思是说海明威缺乏广阔的创作天地,并未说其在困难面前有所退缩。由材料“因为他一向是以硬汉形象立于文坛,而且以此为豪的,‘没勇气’可能是他最不能接受的评价。海明威让他的一位将军朋友出面为他的勇气作证,这位将军写了三页纸的长信,来证明海明威当战地记者时是多么英勇无畏”可知,对福克纳所说的话,海明威理解为对方对自己精神的否定。因此,两人多年的友情葬送在了认知角度不同上。9.(本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渔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1)面对屈原的清高,渔父劝说他。渔父的话实际上包含了一段逻辑推理,请根据其语言写出他的推理过程。(2)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也有一段答词。这段答词实际上是对渔父的反驳,这个反驳也是一段逻辑推理,请根据其语言写出他的推理过程。【答案】(1)渔父的推理过程:大前提:圣人不死板,不机械地对待事物,而是随着世道一起变化。小前提:世人皆浊,众人皆醉。结论:你应该随着世道一起变化,随波逐流(就是搅浑泥水扬起浊波,既吃酒糟又喝酒),保全自己。(2)屈原的推理过程:大前提:高洁的人不会受世俗的污染。小前提:世上的人都肮脏,众人都迷醉。结论:我应该投江自尽。(隐含一个支撑条件——我要做高洁的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1)首先考生应理解渔父所说话的意思: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这里大的前提是“圣人不死板,不机械地对待事物,而是随着世道一起变化”,小前提是如今的实际情况:天下都是浑浊不堪,世人都迷醉了。所以面对“世人皆浊,众人皆醉”的现实,应该像圣人一样“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其糟而歠其醨”,即“能与世推移”,应该随着世道一起变化,随波逐流,保全自己。(2)首先要理解屈原所说话的意思: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其中大前提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即“高洁的人不会受世俗的污染”,
本文标题:第四单元检测题-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0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