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9年九年级化学中考实验探究题专练
12019年九年级化学中考实验探究题一、实验探究题(共10题;共43分)1、(湘潭市2019)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序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用E装置来收集氧气,集满气体的集气瓶移出水面后应_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3)实验室可利用装置F来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其现象为,请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4)若用G装置来去除CO中混有的少量CO2,则该装置中最好加入下列哪种试剂________(填字母序号),混合气体应从________(填“M”或“N”)端导管口进入。A浓硫酸B紫色石蕊溶液C氢氧化钠溶液2、(镇江市2019).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O2,可选用发生装置________(选序号)和收集装置D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用装置C相对于B的优点是,可用装置E收集,理由是.(4)实验室用和稀反应制取FeS和H2SO4反应制取H2S。H2S是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其水溶液为氢硫酸。①制取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图中“防倒吸装置”应选择________(选填“甲”或“乙”)③NaOH溶液的作用是.3、(湖北2019)请根据下图回答相关问题:(1)写出两种仪器的名称;a________,d________.(2)收集干燥的CO2气体,可选用________(填“C”或“D”)装置;若改用G、H和I这个组合装置收集,H装置的作用是。(3)制氢气时若用E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___(填“b”或“c”)端进入。4.(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一个注射器和装有较多铜丝的硬质装璃管内共封闭80mL空气,然后给硬质玻璃管加热,并缓慢向右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至硬质玻璃管内铜丝变黑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剩余气体冷却至室温。请回答:①实验前,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先固定注射器的活塞,再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可观察到,说明气密性良好。②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________mL,这是因为。2(2)课外活动小组发现红热的铜丝变黑后,为了回收再利用铜丝,在研究如何除去黑色物质的讨论中,制定了如图2所示的两种方案。请回答:(备注:A为氢氧化钠溶液,B为稀硫酸溶液)①甲方案的玻璃管中实验现象是,乙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②甲方案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A实验开始时,先通入,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B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然,再停止通入C实验开始时,先通入,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再停止加热D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再停止加然③两种方案相比,乙方案更好,其原因是________。5、(昆明市2019)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标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实验室还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某气体能与氧气反应,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填标号)。(5)用装置C收集NH3,该气体应从________(填标号)端通入集气瓶。6、(云南省2019)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写出标有编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所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3)将装置B、E、F相连接用于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其化学性质,若E装置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则F装置中可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石蕊溶液________,烧杯中澄清石灰水________。(4)下列实验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填数字序号)。①甲实验中,红磷要过量②乙实验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跟氧气充分接触③丙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④丁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后通入一氧化碳7、(新疆2019)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3(1)写出图中标数字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管口________(填“a”或“b”)进入。用E装置进行氧气性质实验时,E装置中水的作用是。(3)装置中既能制O2又能制CO2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用C装置收集CO2的原因是。(4)图中的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进行操作时,集气瓶未装满水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________(填“是”或“否”)。8、(泸州市2019)已知: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溶质NH3•H2O能解离出NH4+和OH-.某同学对其制备与性质进行了如下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氨气制取:固体NH4Cl与足量消石灰混合加热可以制取氨气。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选填大写字母)。②结合选择的装置完成氨气的制取、收集并吸收氨气制取氨水,按气流顺序各装置的接口从左到右依次为(用小写字母表示)。③充分反应后冷却,将残余固体转移到烧杯中,加水溶解,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溶液中的阳离子为________。(2)性质探究:向滴加了酚酞试液的氨水中再滴加足量AlCl3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9、(烟台市)潜水器中可使用过氧化钠(Na2O2)固体做供氧剂,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是:2Na2O2+2CO2═2Na2CO3+O2,为验证该反应产物,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设计实验)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忽略稀盐酸的挥发)。(1)装置A中标号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2)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装置B的作用是。(4)为防止装置E收集的氧气中混有二氧化碳,装置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溶液。10.(潍坊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完成有关问题:(1)写出B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________,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________(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装置有一处不足之处是;(2)用装置F收集一瓶O2,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______(填“a”或“b”)处;(3)将装置G倾斜使两种药品混合,即可制得气体。下列制取气体的方法可选用装置G的是_____;A.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4C.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D.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4)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已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则实验室制取氨气可选用的实验装置组合为_____(填序号);A.A和DB.A和EC.B和ED.A和F(5)如图H所示,由“①处的白磷不燃烧、②处的白磷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6)Ⅰ图是铁生锈条件的探究,一周后试管①、②中铁钉无明显变化,另一铁钉生锈,说明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5答案解析部分一、实验探究题1.【答案】(1)酒精灯(2)A;2KMnO4K2MnO4+MnO2+O2↑;正放(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4)C;M2.【答案】(1)试管;集气瓶(2)A;(3);能控制反应的进行和停止;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4)FeS+H2SO4=FeSO4+H2S↑;乙;吸收H2S,防止污染空气3.【答案】(1)分液漏斗;集气瓶(2)C;防倒吸(3)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b4.【答案】(1)气球迅速变大(其他正确描述均给分);16;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黑色固体变为红色;;A;操作方便;节约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答对一点即给全分,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5.【答案】(1)试管(2)A;2KMnO4K2MnO4+MnO2+O2↑(3)2H2O22H2O+O2↑(4)D(5)c6.【答案】(1)试管;锥形瓶(2)A和C;2KMnO4K2MnO4+MnO2+O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3)变红色;变浑浊(4)④7.【答案】(1)试管;集气瓶(2)2KMnO4K2MnO4+MnO2+O2↑;a;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3)B;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4)否8.【答案】(1)C;E;acbd;玻璃棒;钙离子(2)溶液变浑浊有白色沉淀生成,红色逐渐消失;3NH3•H2O+AlCl3=Al(OH)3↓+3NH4Cl9.【答案】(1)分液漏斗;锥形瓶(2)(3)吸收水蒸气(4)氢氧化钠(5)木条复燃;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0.【答案】(1)锥形瓶;A;2KMnO4K2MnO4+MnO2+O2↑;试管内导管口没有棉花团(2)b(3)A,C(4)B,D(5)可燃物与氧气接触(6)氧气、水蒸气
本文标题:2019年九年级化学中考实验探究题专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1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