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特级教师课堂】《屈原列传》(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教学 (统编新版)
知人论世,识记常识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导入课文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我话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我话屈原屈原《离骚》《楚辞》《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我话屈原也说《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也说《史记》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读音检测属()草稿相随属()惨怛()帝喾()举类迩()见()义远濯()淖()滋垢()皭()然绌()详()离()忧屈匄()靳()尚被()发枯槁()哀郢()赵不内()三闾()大夫温蠖()汨()罗汶汶()餔()其糟啜()其醨啜其醨()皓皓()渔父()zhǔzhǔdáKùěrxiànzhuónàogòujiào黜chù佯yáng罹lígàijìn披pīgǎoyíng纳nàlǚhuòmìménbūchuòlíhàofǔ复述故事梳理结构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第四部分(12):司马起码的评价(议论抒情)。围绕评价,解读其志读译文段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若有所失了。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太史公评价里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请结合文章第3段来分析。解读其志解读其志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痛恨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辨是非,谄媚的人蒙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要追念上天和父母(望得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无不呼叫上天的;疾病伤痛和内心悲伤时,无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品德高尚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解读其志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作«离骚»,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用的虽是些平常的词语,但是表现的含义却极大,列举的虽是近的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解读其志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真是个洁白无瑕出于污泥而不染污黑的人。我们推究他的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解读其志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解读其志司马迁是怎样《离骚》认识的?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时所作的,体现了他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的品质。屈原之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司马迁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而哭泣。太史公评价里说:“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结合文章第10段,谈谈屈原投江前的情形,听听屈原与渔夫的对话。理解其志理解其志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走到江边,披着头发在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身体容貌都干枯如树木。一个渔翁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来到这里?”屈原说:“全社会污浊我一人清白,众人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人不被外物拘束,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社会都混浊,为何不随波逐流?众人都醉,为何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何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理解其志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拍打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赃物的污染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又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去蒙受浊世的污垢呢?”就作了一首《怀沙》赋。于是怀抱石头,便跳进汨罗江自杀了。理解其志渔夫: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理解其志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二人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围绕遭遇,评议其人引入评议太史公评价里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屈原一生的主要遭遇。朗读视频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他人生中的几个阶段,哪些字可以用到呢?概括生平任王甚任之信任疏王怒而疏屈平疏远绌屈平既绌罢官迁顷襄王怒而迁之放逐沉遂自沉汨罗以死投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这些段落:第一大组探究第一、二段,第二大组探究第四、五、六段,第三大组探究第七、八、九段。在探究基础上进行展示,其中一人朗诵文段,一人指出文段中的关键字词,一人翻译。探究展示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探究展示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和他同朝为官,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忌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更改草稿,屈原不同意。上官大夫就诋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探究展示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屈原已(被)免官,后来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秦惠王很担心,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礼物献给楚国作为见面礼,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楚国果真能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心就相信了张仪的话,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欺骗楚使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地方,没说给六百里。”探究展示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楚使生气离去,回报楚怀王。怀王发怒,便大规模调动军队攻秦。秦派兵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淅水一带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将屈匄,便夺取楚国汉中地区。怀王于是全面调动国家军队,深入秦境进攻秦军,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一直攻打到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探究展示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
本文标题:【特级教师课堂】《屈原列传》(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教学 (统编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5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