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6.1课记念刘和珍君激趣导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素养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2.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3.概括事件,分析文中几类人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态度及其现实意义。4.鉴赏并学习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课堂环节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了解作者—鲁迅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了解散文散文内涵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特点①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②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③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④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分类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写作背景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举行集会示威并集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担心局势失控,竟命令卫队开枪射击,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也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写作背景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和鲁迅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或有死伤”。并通缉李大钊和鲁迅等人。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满腔悲愤,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怀着满腔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解题①“记念”即“纪念”,有深切怀念之意。②“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③“君”,是对人的尊称。了解“刘和珍”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初读感悟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寥落(liáo)长歌当哭(dàng)菲薄(fěibó)洗涤(dí)踌躇(chóuchú)桀骜(jiéào)赁屋(lìn)喋血(dié)尸骸(hái)立仆(pū)殒身不恤(xù)预习检查2.解释词语。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菲薄:微薄。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桀骜:形容性情倔强。喋血:形容杀人多而血流满地。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任务活动整体把握,理清结构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总结写作思路。第一部分介绍写作缘由。第二部分交待写作目的。第三部分回忆认识过程。第四部分抒写惊愕、义愤。第五部分叙述遇难经过。第六部分总结经验教训。第七部分热情讴歌赞颂。写作思路(1-2)写作缘由,即为什么写(3-5)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即写了什么(6-7)教训和意义,即有何作用思考2:试概括本文的线索明确本文以“悲痛──愤怒──理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思考3: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明确交代写作用意:一是“将此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死者;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即为生者。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品读内涵,把握真谛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把语句拿来细细揣摩,品味,才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作者的内心。思考1: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明确“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更何况反动文人的论调?“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可见“实在无话可说”,是愤懑之极的言词。鲁迅说:我们对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实上,在“三•一八”惨案后的八天中,鲁迅写了四篇文章抨击反动当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惨案发生两星期写的。思考2:请指出文中“煤”、“木材”、“一小块”、“其”的含义。明确煤: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革命胜利的果实。木材:革命者的流血牺牲。一小块:革命胜利成果。其:木材(流血牺牲)。思考3:引用陶潜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鲁迅引用此诗句,鲁迅肯定了殉难者精神价值,烈士精神长存,会在亲族、师友、爱人的悲哀的心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引用《挽歌》诗句,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思考4: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什么人?明确①“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②“苟活者”指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还没有行动起来(觉醒)的人们。③“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思考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其牺牲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着感奋之情。思考6:作者在第六部分第一段写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从文字上看,作者对学生徒手请愿这一斗争方式并不赞成。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明确观点一: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徒手的学生面对的是一群武装的反动军警,学生前往请愿,只能是飞蛾投火。我认为学生爱国热情可嘉,但要讲究斗争策略。观点二: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虽然斗争应讲究策略,但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如果等策略想好,帝国主义的大炮早就打过来了。为了显示中国人民的反帝决心,使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段祺瑞执政府感受到人民的力量,作为进步思想代表的大学生走上街头,游行请愿,有何不可?我们不能因为敌人凶残而停止斗争!任务活动二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任务说明: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往往将情感注入字里行间。或直抒胸臆,用文字畅快的抒发内心的情感;或即事抒怀,在叙述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或咏史抒怀,在古今对比中,寄寓深沉的情感;或托物言志,以物作喻,阐明高洁的志向;亦或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情感寄寓于环境之中,物我合一,天人化境。活动:鉴赏语句,分析情感鉴赏1:“我将深……逝者的灵前。”明确“非人间”,指社会的黑暗;“最大的哀痛”指作者无法压抑的悲愤之情;“它们”,指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的太早,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后死者”,即作者。全句意为:我要深味这人间地狱的浓黑的悲凉;我要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这黑暗的社会中,抒发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作文纪念死者。鉴赏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和幸福者”指看到黑暗现实,哀痛于国家和人民而无力改变的人和敢于正视黑暗现实,为国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人。他们当然承受着超乎寻常地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句话赞扬猛士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鲁迅向来倡导对现实对人生直面的态度。“对“真的猛士”的赞扬与下文对庸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认识。鉴赏3:“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①“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默无声息”了。②“沉默”有两种含义、两种结果:一是“爆发”,沉默的过程正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先兆;一是“灭亡”,甘受压迫,国家、民族更加衰颓下去。作者选用选择复句,启示人们: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也没用,必须起来斗争,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殷切期望。③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鉴赏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苟活者”会从这次流血事件中会依稀地看到隐约的希望,在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步觉醒,增长勇气;“真的猛士”会更坚定地奋勇前进。本文通过回忆与刘和珍君的交往和对“三·一八”惨案烈士遇难情形的描述,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赞颂了烈士们的崇高精神,并以无比沉痛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和尊敬,严肃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总结任务活动三抓住情节,概括形象任务说明: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
本文标题: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课件)-【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备课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5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