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古诗词诵读 书愤(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素养目标1、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理解南宋末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目录课前预习品读探究走进作者题目解说吟咏诗韵报国欲死无战场时代悲剧写作背景知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请(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题目解说.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初读:吟咏诗韵自主诵读,读准字音录音范读初读:吟咏成韵.朗读指导“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品读探究.【任务一】报国欲死无战场【任务导引】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爱情和爱国。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任务设计】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品读探究.早岁那如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品读探究.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品读探究.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品读探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品读探究.诗人“书”了哪些事?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尾联“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品读探究.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①忧偾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②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③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品读探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品读探究.鉴赏艺术特色【任务设计】1、“愤”的感情是怎样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品读探究.鉴赏艺术特色【任务设计】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品读探究.艺术特色总结主要运用借古讽今(用典)和对比手法,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拓展延伸.相同的际遇共同的情结【任务导引】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任务设计】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拓展延伸.答题思路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然后分析总结。拓展延伸.诗句回顾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拓展延伸.总结归纳:时代的悲剧共同的情结,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相同的际遇,陆游是“已先斑”“鬢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谢谢!.
本文标题:古诗词诵读 书愤(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5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