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教材】5 人应当坚持正义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学习目标】1.把握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2.准确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3.体会高超的劝说艺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王建《赠王侍御》•走进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节选自《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人应当坚持正义》这篇小短文,欣赏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柏拉图••《对话录》•《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柏拉图对话录》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语言知识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服膺(yīng)褒贬(bāo)理睬(cǎi)遭殃(yāng)•(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没收(mò)没来过(méi)(2)空谈(kōng)空白(kòng)(3)重视(zhòng)重逢(chóng)•2.语境辨析法•转过墙脚,忽然看见一个穿着打扮与普通人大相径庭的人钻进了一条小弄(lòng)里,我很想弄(nòng)明白他到底是谁。•二、写对字形•(1)诚huáng(惶)诚恐彷huáng(徨)(2)hú(糊)涂hú(湖)泊•(3)jiàn(健)康关jiàn(键)•(1)无可非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诚惶诚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毕恭毕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拳拳服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2)古代奏章中的套语。表示臣子对皇帝的敬畏。后也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3)十分恭敬。(4)诚恳地信奉。拳拳,诚恳的样子。服膺,牢牢记在心里、信服。膺,胸。整体感知•主要讲述在苏格拉底入狱以后,他的朋友格黎东一早来到监狱,劝说苏格拉底逃离,苏格拉底针对朋友的劝说,层层设问,步步铺垫,阐述自己的道德信念,把格黎东带入自己的逻辑轨道。理清层次•共4处,第2段、第28段、第34段、第48段•从上述讨论的内容看,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合作探究•苏格拉底在整个对话中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观点,而是通过反问和层层深入的追问,一步步引导格黎东通认识到自己对正义的坚守,请分析苏格拉底巧妙的“劝说”艺术,并画出逻辑线索图。•要求:•①大声朗读,抓住反问句,绘出逻辑线索图。•②交流展示总结:•探究2:标题《人应当坚守正义》,在文中“正义”包含了哪些理念?怎样理解?•①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②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③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正义所毁灭的部分毁灭了•④我试图未得到雅典人同意释放,便离开此地是不是正当?•⑤我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正义的含义:公正的、正当的道理;公道的、有利于人民的;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作为道德范畴,与“公正”同义。•探究3:•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在苏格拉底看来,他恪守的是一种正义,而正义就是守法。在这个案件里,无疑存在着一个悖论:看似完美正义的制度却处死了正义的公民。显然,苏格拉底是一个流行观念的质疑者,人生价值的省察者,德行智慧的提倡者,或是一个纯粹的实证主义者。他坚定地认为法律是至上的、正义的、公平的,有良知的人首先便是遵守法律的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和责任,更是公民对于城邦的义务。在他的心中,人民对于他的裁判是集体智慧和理性的产物,具有权威性,即使他自己明白这种裁决是不公正的,他依然不会选择逃避惩罚。因此,身居其间的苏格拉底作出了智慧的抉择,使个人正义服从于制度正义,并为此付出了珍贵的生命代价。赞赏•从正义角度来看,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他通过承受不义的判决来坚持自己的正义,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良妤的守法的榜样,使遵守法律成为一种美德并得以传承和认可。苏格拉底已经七十岁了,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不义之人,如果流亡到他乡去,会是怎样的苟活度日。他已经不像年轻人那样,还有“不怕没柴烧”的希望。如果非法逃走,他的城邦、亲人、朋友也会因为自己被迫的不义之举而遭受伤害。所以,苏格拉底决定奔赴死亡。死亡捍卫了他的正义,保护了他的亲朋,谴责了他的敌人,控诉了他的城邦。为正义而死,坚决不做不义之事,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的哲学理论。不赞赏•从法律的角度看,雅典的政府之所以是民主的,是因为管辖权是操纵在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手中的,多数人的观点只是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并非永远正确,一旦将其奉为绝对的正义和法律的唯一来源,真理就会被扼杀。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下,极其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这种多数人的暴政几千年以来一直都是民主不可回避的弊端。而苏格拉底便是死在这种民主司法的多数人的暴政之下的。素材积累与君共勉不畏义死,不荣幸生——韩愈
本文标题:【新教材】5 人应当坚持正义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6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