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06课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2.品味语言,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根据人物外貌行为及细节描写,分析刘和珍的形象。4.探究鲁迅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的创作意图。【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并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二、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02年去日本学医,鲁迅一生追求民主,用手中的笔为武器,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旧势力斗争,不畏强暴,铁骨铮铮;同时又十分热心帮助提携年轻人。鲁迅在《自嘲》里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19年到193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鲁迅名言1.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种财富。2.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3.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4.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6.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7.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2、题目解说“记念”,现在写作“纪念”,表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君,对人的尊称。作者用“君”来称呼刘和珍,是对她的礼赞。本文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作总结评述。3、文学常识杂文杂文,现代散文中的一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具有短小、活泼、犀利、隽永、富有战斗性的特点、。它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杂文在中国古已有之,而现代杂文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和鲁迅是分不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具有一种自由写世相、叙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启迪思想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将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高尚的文学楼台”。3、写作背景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之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同时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当游行队伍到达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卫兵突然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依附军阀的反动文人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当噩耗传来时,鲁迅悲愤异常,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他又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4、资料链接“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1912-1928)于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形成。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三大派系。各派系在列强的支持下,先后爆发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者则把持北洋政府实权,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发号施令,谋求自身利益。由于政权更迭频繁,被形象地称“城头变幻大王旗”[出自鲁迅《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诗]。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特别是政治方面,腐败、专制、独裁几乎是这一阶段的代名词。然而,许多伟大的历史事件,如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壮大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杨荫榆,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曾留学日本和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1924年被任命为北京子师范大学校长。她深受欧风美雨的熏陶,一味强调秩序风,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1925年,女师大学生自治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她借故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下半年,女师大学潮日炽,杨荫榆被免职。1927年,杨荫榆至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面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她还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杨荫榆家,杨荫榆勇地站出来同日军交涉,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1938年1月16两名日军把她诱出家门,将其杀害。她终以正义和无畏的精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三、读课文合作探究任务探究一鉴赏人物形象任务导引刘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任务设计1、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1)事迹①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②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③成为学生自治会职员;④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⑤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⑥“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⑦中弹后又被棍打而牺牲。(2)形象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殒身不恤。2、文中鲁迅先生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有什么用意?与“广有羽翼的校长”以及反动政府镇压革命青年的凶残、血腥手段形成对比,不仅突出刘和珍的和蔼、善良、乐观,也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卑劣。3、惨象不忍提及,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三个女子遇难的过程?详写三个女子的遇难过程,一方面展现了三个女子的沉勇友爱和无畏精神,另一方面露了反动派的凶残,印证了前文说的“虐杀”。“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中弹后的刘和珍又被在“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等细节,充分证明这是一次有预谋、有组织的屠杀。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祺瑞执政府对死难者横加种种罪名的丑陋嘴脸。4、(拓展延伸)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作为中国的青年,我们应崇尚英雄学习英雄,请你为刘和珍等“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写一段颁奖词。参考:“共和国勋章”获奖人物事迹:张富清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示例:态度温和,却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强权;常常微笑,却忧心母校前途,黯然泣下。爱国请愿,你欣然前往;枪打棍击,你殒身不恤。你用勇毅和鲜血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任务探究二探究文章的结构任务设计1、读课文,概括七部分的主要内容。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几位遇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第二部分:通过悲叹庸人易于忘却革命者的牺牲,进一步阐明写本文的意图—要使人们永远记住这笔血债。第三部分:通过对刘和珍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回忆,表达鲁迅对她的哀悼和尊敬第四部分:写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噩耗的愤怒心情,并控诉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召唤人民起来反抗斗争。第五部分:写刘和珍等惨遭杀害的情况,歌颂爱国青年的英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凶残无耻。第六部分:评述请愿和烈士死难的意义。第七部分:总结全文,进一步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鼓舞革命者继续战斗。2、本文如果直接从第三节刘和珍的平时表现写起,把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思路本题考查作品结构(思路)安排的作用,作品结构是为内容和表达的主题服务的,要从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来考虑作答。不好。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记念刘和珍君”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既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又丰宽了文章内涵,延展了写作目的。3、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答题思路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鲁迅要揭露的是“三一八”慘案的真相,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惨案发生后,反动文人诬蔑请愿学生是“暴徒”。那么,本题要围绕对刘和珍等人物的纪念是如何攻破这一诬蔑之说来作答①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态度很温和”,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怎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所谓“暴徒”“受人利用”的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②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同学们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金景式的揽写细致,能使人想见惨案的全景,能够更深刻、形象地揭露段褀瑞反动政府屠杀学生的凶残和暴虐,唤醒麻木的“庸人”,激励“苟活者”行动起来,也更进一步激发“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的斗志。③写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通过“记念刘和珍”,作者纪念了整个惨案,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4、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从概况到细节,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第四节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写段祺瑞执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形成强烈的反差,其中的荒谬性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接着,第五节思路深入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等流言,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段祺瑞执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反差强烈的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5、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为什么?答题思路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行文思路。细节描写和思路安排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服务的,就这个题来说,要联系对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有何作用来回答。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的情况,是为了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情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祺瑞执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任务探究三探究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任务导引文学教育家孙绍振:《记念刘和珍君》在鲁迅散文中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之一,文章针对现实的批判和赞颂,既有战斗性也有抒情性。任务设计1、读文章,有几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
本文标题:第06课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6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