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关于中国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思考
··2009!3#关于中国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思考孟宪平!#$%&’()*+,450002-摘要:文化安全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保障。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确立,要以经济为柱石,通过文化安全教育增强文化免疫力;推动群众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应对文化安全形势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理论工作者的作用,在群众中积极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保障文化安全,还要构筑网络文化安全机制。关键词:文化安全;预警;机制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153(2009)03-0075-04收稿日期:2009-02-09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转型期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机制研究》(08BKS055)作者简介:孟宪平(1968-),男,河南商丘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一、把发展经济作为文化安全机制的柱石马克思曾经说过:“刺刀碰上了尖锐的‘经济’问题会变得软绵绵的像灯芯一样。”犤1犦647意识形态载体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支撑,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都要靠经济的力量来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经济的推动。在一定意义上,有了钱,就有话语霸权,西方国家正是按照这种逻辑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但是,按照费尔南德·杜蒙的观点,“经济本身不是目标,文化才是。”犤2犦看看美国的财政预算,就可以大致理解为什么它能“一国独大”。美国经济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2004年美国的军费是455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7%。如果考虑核武预算,则高达7600亿美元。美国的文化和经济挂钩紧密,历来讲求经济效益。美国电影、电视仅占世界总量的6.7%,但电影却占据了世界市场的50%以上,电视占了70%以上。在全世界互联网服务器的内存中,美国提供的一般信息占80%,服务信息占95%,而中文信息只有4%。犤3犦美国的这种内诱力和外张力来自于经济地位支撑的文化霸权,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动因。生产力的发展为安全文化建设机制带来的好处很多。首先是在“全景画面”上展示科学和精神、艺术和道德、人类和技术的良好关系,消除不平等、非正义和消耗过度的发展思维;其次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人民和国家生活的整体方式”上,使文化发展系统整体地有序地推进;再次,可以创造一个更具有人性化的发展途径,不断推进人际关系和谐。我国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大力提出社会主义文化。通过提高生产、生产率和生产能力拓展人们的文化选择空间,增强文化的塑性和弹性;通过发展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为文化活动提供保障机制;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和保护环境,为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文化交流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创造经济基础;通过生产的发展造就一整套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世界观、价值体系和文化发展模式,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文化认识创新、文化享受平等。总之,通过生产的发展创造文化生活丰富、文化精神向上、文化品质优越的良性状态,使文化拥有的潜力能以全面的、多角度的方法展示出来,形成“一股正当其道的思潮”。“因为新时代的关键在于文化领域而不是经济学领域,现在我们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对文化领域的关注上。”犤4犦经济发展对文化安全的柱石作用是通过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实现的,这是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经常性的基础。目前,尽管人们对文化生活质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NingboPolytechnic2009年6月Jun,2009第13卷第3期Vol.13No.3!··2009!3#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指标认识还不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是当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建设必须考虑的。它包括:(1)平等的文化追求;(2)宽松的文化氛围;(3)强烈的文化认同;(4)对文化创造力的尊重。二、推动文化安全教育机制化,增强文化免疫力1.!#$%&’()*+,-%&’(./要经常性地进行忧患意识教育,自觉捍卫战略文化安全。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沉着思考,冷静应对,筑起抵御腐朽文化侵蚀、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防线。要经常性地开展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为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供理论支撑。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国内外各种思想、理论、现实的激荡碰撞中认清方向,在世界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中学习、借鉴、扬弃、升华。要有彻底的反省意识、忧患意识、与时俱进意识。“薄责于人,反求诸己”,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极高明而道中庸”。“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顺应时代潮流,随时调整和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要强化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理念渗透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使之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要强化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追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以此磨砺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追求,使每一个中国人能够克绍箕裘,争创辉煌。要通过自身的文化修为,使中国文化逐渐走向自信和自觉,从容高迈,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互补互动,提升心灵的境界。2.0123456758)9:;=?@ABCDE23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是改善文化安全环境,提高文化安全指数的重要保证,是通过理论工作者的文化宣传作用实现的。知识分子“果真要为革命工作,便硬钻进群众中间去,去与群众融洽结合起来,探知群众的生活、习惯、心理及要求。”(恽代英语)“灌输”是理论的宣传重要方式,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宣传、影响、熏陶、输入、充实等都是“灌输”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克思曾把灌输过程比喻为思想的闪电射向人民的园地。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恩格斯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灌输”的概念,他说,画家计布纳尔的画“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主义思想”。犤1犦589列宁系统地阐释了灌输理论,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他在《怎么办》一书中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边灌输进去。”犤5犦文化宣传也是一个灌输的过程。但是,“灌输”不是“填鸭”,需要说服教育,让群众心服口服,甘心接受,让群众真正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让群众认真学习,掌握历史、掌握现实、掌握理论、掌握要点。如果缺少认知,缺乏认同,缺失坚定,是很难达文化安全的。理论工作者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宣传思想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贴近而不迎合,通俗而不低俗,引导而不炒作。在思想上、实效上下功夫,在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上下功夫,既有舆论声势又有思想深度,既全面准确又生动活泼,既形成合力又各具特色。了解实情,准确把握实际,及时发现带有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掌握文化宣传工作的重点、焦点和难点,驾驭全局,增强文化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理论宣传工作者要满怀激情,贴近群众,加深对文化生活的理解,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培养群众、教育群众。理论工作者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盲目跟风、赶热闹、逞口快,要脚踏实地,以“择善固执”、“锲而不舍”的精神,观察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体验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感悟鲜活生动的生活韵味,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创造新生活的活力。3.FG:;HIJKABCDE23)L!MN%&’(OP7DGQR=Q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应该是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思路。其中,需要探索的是:群众的“自觉追求”如何形成?外部“灌输”与自觉追求的良性互动机制是什么样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重新审视传统灌输理论的路径依赖,创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灌输理论,形成良性互动,既保证党的思想路线自上而下的纵向灌输,又充分考虑到广大社会民众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把民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转化为民众的自觉行动。一个正确的理!··2009!3#论,要想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关键在于它能否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犤6犦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犤7犦一般说来,人民群众所真正乐于接受的、愿意化为实践行动的理论,往往是能够在实践中取得成效的正确理论。通过自觉吸纳,主动追求,提升思想境界,自觉践行,主动将之付诸社会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良好途径。4.!#$%&’()*+’(,-.%&/012345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把注意力投向文化,使现实和文化间的联系比其他事物更广泛,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许多国家的文化部门和政府广泛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包括保护国家文化遗产、文化政策的制度化、设立文化发展部门等。2006年1月,时任韩国国务总理的李海瓒主持国务会议,专门讨论“韩流”的世界化问题,提出扶植“韩流”以中日为中心世界化。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日本将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相抗衡,而印度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与欧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大国相比,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这些因素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科技交织在一起,使当今国际社会的文化生态产生了很大变化。不难看到,文化术语在变化,文化意识在发展,文化符号在更新,文化价值旋转多变,文化类型不断增加,文化机构的职能不断改变,文化论战经常硝烟弥漫。抵御西方文化渗透,就成为我们文化安全的重大问题。三、构筑网络文化安全机制由于信息在网上的自由流动,造成网络文化的“不设防”状态。需要完善网络立法,采用技术手段规范网络运行;需要以制度规范文化产品的内容,对文化糟粕要积极防范;对“殖民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对文化入侵要坚决抵制;需要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网络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一套完整、适用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产品检测认证制度,使进口设备和软件符合我国的安全要求。通过加强内控建设,完善网络运行风险评估、预案管理、预案演练、网络预警、紧急应变流程,建立清晰明确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和考核机制和流程。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我国的网络信息队伍中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促进网络信息规范、批评规范、争论规范、表达规范。建立健全严格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的网络管理规章,把好网站内容的质量关,并防止涉密的或者其他不适当的信息上网;采取严厉措施,依法封堵那些危害国家信息安全、色情暴力等内容,以积极的、健康的文化来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依靠全民文化安全的构筑法律之网、防“渗”之网。要构筑安全网络,实现安全工作“社会化”;要完善信息机构,实现安全工作“现代化”;要依法管理,筑起文化安全的“防火墙”;积极引导,矫正一些网民的不良的“兴奋点”;强化网络道德建设,扩大网络的文化的认同基础,保护公民的平等话语权。国家和政府对网络文化的管理,要依照合法程序来进行,要管的有理有据,要管的理直气壮,要避免随意性,要克服“权大于法”的现象,避免相关就管、不想管就不管、想怎么管就怎么管的做法,形成网络宣传、网络管理、网络监管、网络执法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文化安全协调机制。包括:网络文化中的协调机制,通过政治协调、法律协调、道德协调等综合过程,处理好网民群体中的矛盾。建立网络文化的组织协调机制,为处理网络突发事件提供组织保障,形成自上而下的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层层落实。建立网络文化安全的沟通机制,增进网民与党和政府之间、与网络管理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增进社会信任,化解矛盾。建立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与网民的沟通渠道,建立网络管理员和网民的沟通渠道,对于网民的提出的问题,该回答的要及时回答,该澄清的要及时澄清,该解决的要及时解决,该反馈的要及时反
本文标题:关于中国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3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