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23年鱼我所欲也教案_鱼我所欲也教案第一课时(最新4篇)
1/282023年鱼我所欲也教案_鱼我所欲也教案第一课时(最新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2023年鱼我所欲也教案_鱼我所欲也教案第一课时(最新4篇)”,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鱼我所欲也教案免费鱼我所欲也教案第一课时【第一篇】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明确各层级的要求(具体见教学过程);注重体现新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全文,力求做到能当堂完成背诵要求。2、针对文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推理2/28中,逐层分析,逐步理解其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幻灯片,将要点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印象,便于今后的复习记忆。3、本文用一课时完成。《鱼我所欲也》属于文言说理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论证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落实。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完成:(一)导入新课由学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手,回顾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后导入本文的学习,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二)注重文言诵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而后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正音。如: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3/28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明确:这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五)小结本课时内容1、回顾本课时要点,提醒全体学生记住孟子的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以及掌握本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2、面向中高层学生,要求这些学生仔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从中受到启发,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1500字的小论文。(六)落实背诵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中高层学生做到当堂完成本文背诵;低层学生做到当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诵。2、课堂上可以全班齐背或个别抽查的形式来落实背诵情况。(七)布置课后作业1、结合课后练习之四,落实本课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舍恶患,要求中高层级的学生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整理落实,以备检查。2、预习《庄暴见孟子》,了解孟子关于仁政的政治主张。板书设计4/28所欲有甚于生则不苟得生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舍生(即义)生与义--舍生而取义取义所恶有甚于死则不避患舍生取义(即不义)是人的本(设喻引出中心论点)(假设逻辑推理)心(正面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论述)(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举例论证)(向)(今)为宫室之美受之见利忘义万钟:为身死而不受不辨礼义为妻妾之奉受之是丧失人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受之的本心(对比论证)(反面论述)鱼我所欲也教案免费鱼我所欲也教案第一课时【第二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5/28理解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新课,激趣入题导入(一):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设计(二):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设计(三):多媒体显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6/28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节,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二、走近作者,资料拓展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1.作者作品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7。政治主张“法先王”,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2.题解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鱼是我所喜欢的。作7/28者主要借《鱼我所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点评。多媒体显示字音节奏:(1)不为苟得也(wéi)(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6)是/亦不可以已乎4.学生齐读课文。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7.划分本文段落。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取义者也”):提出本文中心论8/28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人的分析与阐释了。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铢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四、师生互译,疏通文意1.自读自悟——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记录下来,准备在小组或全班交流。2.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3.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9/28拨。4.师问生答——以提问的方式,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梳理文言知识。多媒体显示: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故患有所不辟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④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獉之③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④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3翻译下列句子。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④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明确:1①“辟”通“避”,躲避。②“辩”通“辨”,辨别。③“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④“乡”通“向”,从前。2①是:这种;这种做法。②为:宁愿;为了;接受。③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④于:比;对。10/28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②轻蔑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④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五、诵读课文,品味大意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试着进行演讲式朗读,感受其表达效果。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3.跳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课外查阅吴晗的《谈骨气》将本文与之比较,体会异同点。第二课时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11/28一、温故知新,师生齐声背诵课文检查上一节课背诵情况,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背诵,感受本文的语言美。二、品读课文,探究本文说理艺术(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1.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2.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文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12/28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
本文标题:2023年鱼我所欲也教案_鱼我所欲也教案第一课时(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41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