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老师们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内容给学生们上课。每位老师都应该按要求准备教案和课件。教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指导,那么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如何编写呢?三一刀客的编辑分享的“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希望您能将此网页添加到收藏夹,以便日后查看!五年级数学教案篇【第一篇】五年级青岛版数学教案主题:数的运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应用;2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3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4能够应用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操作思维能力;2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3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二、教学内容1.加法的定义和应用1了解加法的定义:将两个或多个数或量相加得和。2理解加法的应用:计算总数、补充数量。2.减法的定义和应用1了解减法的定义:将一个数或量由另一个数或量减去得差。2理解减法的应用:计算剩余量、比较数量。3.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1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交换律、结合律。4.加法和减法的综合运用1通过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加法的定义和应用1.导入前期知识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加法的具体应用场景,如购物时计算商品的总价、数珠子的数量等。2.引入新知识1对加法的定义进行讲解和说明,强调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或量相加得和。如:3+5=8。2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互动,巩固对加法定义的理解。3.实际操作1提供一些具体的加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和验证答案的正确性。2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加法问题,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和解答。第二课时:减法的定义和应用1.导入前期知识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减法的具体应用场景,如购物时计算找零、算钱的数量等。2.引入新知识1对减法的定义进行讲解和说明,强调减法是将一个数或量由另一个数或量减去得差。如:8-5=3。2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互动,巩固对减法定义的理解。3.实际操作1提供一些具体的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和验证答案的正确性。2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减法问题,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和解答。第三课时: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1.复习前两节课内容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复习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应用。2.引入新知识1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进行讲解和说明,如加法的交换律:a+b=b+a;加法的结合律:(a+b)+c=a+(b+c);减法的运算规则等。2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运算规则问题,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和解答。3.实际操作1提供一些具体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和验证答案的正确性。2设计一些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的问题,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和解答。第四课时:加法和减法的综合运用1.导入前期知识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和减法的综合应用场景,如计算信封里的纸币总额、分配零食等。2.实际操作1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加法和减法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和验证答案的正确性。2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综合问题,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和解答。四、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2.综合题目解答设计一些综合题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巩固和拓展知识,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和掌握。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操作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在评价方面,可以通过课堂练习、综合题目解答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异分母分子不同分数的大小,初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在逐步探索通分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选择适合自己操作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点:主动探索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很快找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1、求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272、把下面的分数按分母相同或不同进行分类:1/5、2/7、3/4、5/7、7/103、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谈话: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分数的知识。二、师生探究1、教学例4。1出示: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改写的?3大组交流:哪一组来说说本组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4观察分析:这两种方法共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2、理解通分的意义: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3、认识公分母: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该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4、想一想:1通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2通分后的分数与原来相应的分数比,大小怎样?(不变)3观察例4的通分过程,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12,比较简便)5、启发: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6、试一试:先找出1/6和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填空,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通分的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7、练一练:通分。一要提醒学生用每组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二要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通分过程。三、巩固深化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先根据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分别在相应的括号里写出分数,然后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并把通分的结果写下来,最后在图中画一画。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并口答,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练习时让学生把错的改正,把不够简单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4、发散训练:1/15()1/6四、全课总结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4题。教学后记,并把通分的结果写下来,最后在图中画一画。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并口答,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练习时让学生把错的改正,把不够简单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4、发散训练:1/15()1/6四、全课总结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4题。教学后记五年级数学教案篇【第三篇】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4。2×1。69=□×□2。5×(0。77×0。4)=(□×□)×□6。1×3。6+3。9×3。6=(□+□)×□2、计算下面各题。119。4×6。1×2。323。25×4。76—7。8318。1×0。92+3。9345。67×0。21—0。6257。2×0。18×28。560。043×0。24+0。875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3、判断对错。150。4×1。95—1。923。76×0。25+25。8=50。4×0。05=0。9776+25。8=25。2=26。7776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4、应用题。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2。1272。18227。67320。58240。5707536。93660。88532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50。4×1。95—1。93。76×0。25+25。8=98。28—1。9=0。94+25。8=96。38=26。744。1。30×6×285=2223(元)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五年级数学教案篇【第四篇】五年级青岛版数学教案:主题范文第一课:整数的认识与运算【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整数的概念。2.学会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3.了解整数的应用场景。【教学重点】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教学难点】整数的应用场景。【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整数是什么吗?”学生回答:“负数和正数的集合。”教师确认学生的回答,并补充:“是的,整数包括负整数、零和正整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展示】学生观看教师播放的动画视频,了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讲解】教师呈现整数计算的实例,解释计算过程,并教授整数的运算规则。【练习】学生进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练习,分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并强调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拓展】教师向学生介绍整数的应用场景,例如负数的海拔表示、温度计的读数等。【作业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习题。作业2:观察身边的应用场景,写下相关的整数运算例子。第二课:图形的认识与计算【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2.学会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3.能够应用图形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难点】应用图形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出示几幅图形,并让学生观察并叫出图形的名称。【展示】教师用PPT展示不同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讲解】教师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和性质,并教授计算其面积的公式。【练习】学生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分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实践】教师给学生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图形计算解决问题。【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强调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拓展】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三角形、圆形等,并提供相关的练习题。【作业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习题。作业2:观察身边的几何图形,计算其面积。以上是教学大纲,具体的教案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五年级数学教案篇【第五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2、使学生经历约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1、指出下面每组数中的公约数(1除外)。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8/24=2/()=()/318/24=()/12=3/()提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性质)3、揭示课题--约分。(板书课题:约分)二、师生探究1、教学约分的含义:例3。1提问:你能写出和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2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3汇报交流,得出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4小结: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就叫做约分。2、介绍约分的方法和书写格式。1分步约分及书写格式;2一次约分及书写格式。3、认识最简分数。提问:可以直接把12/18化成最简单的分数吗?你是怎样想的?(找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本文标题: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420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