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4篇)
1/17《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分享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4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第一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重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2/17以分析。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一)导入新课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3/17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二)讲授新课1.介绍作者丁肇中。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他认为,物理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现象。他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产生崇敬感,进一步产生对探究此问题的兴趣。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作者观点。学生默读文章,讨论: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4/17基本观点的能力。3.预设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1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设想如果是自己在这个观点进行写作,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思考写作的顺序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并进一步和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顺序进行比照,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并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符合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学生预设文章内容: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3如何让自己具备“格物致知精神”?通过和文章内容相对照,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也恰恰是回答了这些问题。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5/17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设想和文章内容的比较,使学生理解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4.说一说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本文的思路十分清晰。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5.学生讨论,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怎样贯彻“格物致知精神”。设计意图将文章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会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三)课堂小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6/17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真正的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四)布置作业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设计意图真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第二篇】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7/17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ppt发问与质疑式阅读。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8/17论证: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9/17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课堂实施: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文章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600字左右的议论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第三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10/17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1、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多媒体1课时一、导入1、事例1: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11/172、明确学习目标:3、了解作者:4、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思考、交流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思考、交流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实验事例: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思考、交流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探讨:《惠崇春江晚景》(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思考、交流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4)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12/17(5)正确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希望。3、归纳本文的论述思路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三、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聚焦论证方法: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引用论证法:2、举例论证法:3、对比论证:四、延伸拓展自然科学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是否也需要这种精神?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这种精神?思考、讨论、交流五、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
本文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45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