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班科学教案找不同【参考5篇】
1/11中班科学教案找不同【参考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中班科学教案找不同【第一篇】1、能积极探索自己身体的运动机能。2、感知自己身体的很多地方都能运动。1、人体轮廓图一张。2、准备一些玩具:球、垫子、棒、飞碟、钻圈。3、歌曲《健康歌》的磁带,录音机。1、幼儿自由探索身上哪些部位能动。(1)你们的身体会动吗?哪些地方可以动?(幼儿自由说说)(2)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玩的时候找找身上哪些地方在动,可以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玩了什么?玩的时候哪些部位在动?)2、鼓励幼儿交流探索经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演示。(1)刚才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在玩的时候身体的哪些部位在动?(2)鼓励其他幼儿补充,你觉得刚才xx小朋友在玩的2/11时候,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也在动?(3)教师把幼儿说的身体上会动的部位记录下来。3、幼儿再次探索,鼓励幼儿交流新发现。(播放《健康歌》,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还有哪些会动的部位)(1)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动一动,看看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也可以动?(2)鼓励幼儿交流新发现:请你说说刚才的新发现,身上还有哪里也可以动?4、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动跟着音乐做身体动作,请幼儿自由发挥想象。5、延伸活动。1在我们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也是动的,但它不用我们去控制,自己会不停的动的。请幼儿把手放在胸脯,感受心脏的跳动,用手指搭在脉搏上,感知脉搏的跳动……2请小朋友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可以动的,找到后在人体图上做好记号。中班科学教案找不同【第二篇】结合我们课程中的主题《弯弯绕绕》,让孩子能更多的去感受弯绕的特点。1、探索弹簧的特点及作用。2、感知弹簧的盘绕形状及其特点的关系。引导幼儿获得螺旋弯绕的弹簧能使某些物体具有弹性的3/11感性经验。装有弹簧的圆珠笔、不装弹簧的圆珠笔、弹簧小玩具、自制弹簧的材料等等。开始(导入)部分。今天我们每位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两只圆珠笔,你们玩一玩,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提醒孩子可以吧圆珠笔打开,看看笔里面有什么?请幼儿说一说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发现小弹簧)幼儿玩玩小弹簧。(说一说弹簧的.作用)观察小弹簧,(弹簧为什么会跳?它是什么形状的?用什么材料做的)引导幼儿发现如果把弹簧拉直了,它就不会跳了。弹簧的弹性还有各种各样的作用。(幼儿观察和摆玩自己准备好的弹簧小玩具)让我们去找找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弹簧的物品。(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有弹簧的东西)动手做一做。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来制作小弹簧。把制作好的弹簧添加上一些有趣的形象,如变成弹簧娃娃,会是会跳的小公鸡等等。在我们的区角中展示出幼儿的弹簧作品。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获得螺旋弯绕的弹簧能使某些物体具有弹性的感性经验,而不是弹簧的弹性这一知识点。因此在引题部分我就让孩子先自由的去探索和发现,从而引发幼儿4/11探索的愿望。从中发现圆珠笔能跳起来的关键就是那个小小的弹簧。再通过准备好的一些弹簧玩具上,幼儿对于弹簧的弹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最后的制作环节是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加深幼儿的感性经验,同时也培养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制作小弹簧时,有些孩子对于怎样缠绕铁丝还是不太清楚,有些缠得很少,没有几圈,弹簧就挑不起来了。因此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把作品展示在区角中,一是可以丰富我们的区角,二是可以让孩子去进一步的探索。中班科学教案找不同【第三篇】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3、学习用沙、石来表现各种造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1、平时散步、参观、春游及秋游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用沙、石做的各种建筑,看石人、石马、石子路,看工人用水泥、沙子造房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2、游戏中让幼儿玩沙,科学桌上放置幼儿捡的各种石头。物质准备:每人一块石头,每组一个盆,放上水,供给幼5/11儿的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黄沙(粗的和细的),玩沙工具若干,有关石头建筑的图片,沙盘两个(分别装干沙和湿沙一、出示石头和一盘沙,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二、教师引导进行探索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初步概念。1、探索活动:沙、石的由来。⑴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是先有石,还是先有沙?”⑵做沙、石的实验。将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用吹风机吹,观察其变化。教师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而在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大石头可在变成小石头,小石头可变成粗沙。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⑶让幼儿再次做上述沙、石实验,验证是否正确。2、探索活动:认识石头。⑴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⑵启发提问:①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②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③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④把石头放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6/11⑶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形成认识:“你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你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教师小结石头的特征。⑷讨论:石头有什么用?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看),还可用来做工艺品。教师小结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3、探索活动;认识沙。⑴请幼儿到大沙盘了玩沙。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与石头有什么不同?⑵让幼儿玩干沙和湿沙。教师提问: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干沙捏不拢)⑶给幼儿看各种不同的沙子。让幼儿触摸粗沙、细沙,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感觉。⑷讨论: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沙子?(土地上、海边、电视上的大沙漠里……)②沙子有什么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造房子、给小朋友玩建筑游戏……)幼儿创造性活动请幼儿集体用沙子和石头来建筑美丽的公园(分成小组进行)7/11小朋友一起探讨。中班科学教案找不同【第四篇】1、探索并尝试让纸立起来的多种方法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让纸立起来的方法3、增强探索精神,感受成功让纸立起来的喜悦纸、积木、盒子、胶水1、老师想问小朋友们一个问题,我们人为什么能站起来?2、那小狗是靠什么站起来的?3、我们的桌子、椅子是怎么站起来的?4、这个盒子没有脚,它为什么能站起来?5、老师这里有一张纸,纸能不能站起来?(教师将纸放在地上检验纸是否能立起来)6、你们有没有办法让纸站起来?请你们来试一试。1、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让纸站起来的?(请幼儿上来展示让纸站起来的方法,展示过程中用语言进行表述)2、还有没有小朋友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3、(教师作一个小结,总结幼儿让纸站起来的各种方法)1、刚刚我们没有用到工具就让纸站起来了,你们都很能干,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我们请这些工具来帮帮忙,让纸站起来。2、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工具?是怎么样让纸站起来的?(请几个幼儿上来展示让纸站起来的方法)8/11教师总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让纸站起来的各种方法1、缺少幼儿的主动性。引入部分“人为什么能站起来”、“桌子、椅子为什么能站起来”实际上已经给幼儿提供方法。可以直接引入纸,请幼儿来想办法让纸站起来。让幼儿在探索之后来总结道理,而不是由教师来告诉他们这个道理。这个活动还可以将团队合作加进去。2、活动顺序方面: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探索可以换一下,有工具帮忙相对于没有工具要简单一点,最后可以再加上一个环节,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够站得稳稳的,请幼儿来说一说这些东西站起来的理由,最后作个总结。科学活动最终的价值或意义要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3、材料准备上:盒子这个工具不是很好,盒子的可塑性不强,如果用胶水把纸粘在盒子上的话,就用到了两个工具,弄不清楚到底是哪个工具起到了作用。4、教学点的问题:在幼儿把纸立起来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来比一比哪个更牢固,再来找一找牢固的原因是什么,使教学内容更深入一点。整个活动下来,感觉自己的思路不是很清晰,面对幼儿各种各样让纸站起来的方法的时候,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可能是事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没有对可能存在的方法进行分类,考虑得还不够周全,导致在上课的时候觉得思路不清晰。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对“纸怎样才算是站起来”这个概念没有跟幼儿交代清楚,事先自己有在思考纸应该是不离开地面的立才算9/11是站起来,脱离地面就是悬空的,不算站起来。但是在活动进行的时候,看到有些小朋友是用积木将纸撑起来,这张纸是横躺在积木上的。看到这个现象后我还是没有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在考虑到底应该是先提供工具还是先徒手操作,在听了指导老师的讲评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中班科学教案找不同【第五篇】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的诙谐情趣。初步了解瓷器光滑、坚硬、易碎等特点。瓷杯、瓷盘、瓷碗、花瓶等器具(可事先布置在活动室的窗台、区域、桌子上)。瓷猫或其他瓷玩具。挂图《瓷花猫》。语言磁带或cd。活动导入。教师:你觉得老鼠见了猫会怎么样?教师:可是有一只猫却被老鼠摔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欣赏故事《瓷花猫》。教师讲述故事开头至如果真的有猫,他就得考虑带着太太和孩子搬家了--教师:故事中的小老鼠叫什么名字?他想去干什么?他吃到蛋糕了吗?为什么?--教师:怕怕和妈妈怕猫么?你是从故事里的哪些地方听出来的?10/11--教师:谁来学学怕怕和妈妈害怕的样子?(引导幼儿表现哧溜一声跑了回来,直打哆嗦的样子等。)教师接着讲述故事至结尾。--教师:鼠爸爸有了什么新发现?--教师:鼠爸爸是怎么发现它不是真花猫的?--教师:鼠爸爸对花猫做了哪些事情?谁愿意学一学鼠爸爸?--教师:你觉得这只花猫是由什么做的呢?(幼儿做简短推测。)--教师:鼠爸爸的判断很准确,真的是一只假猫,是一只用瓷做成的花猫。故事的名字就叫瓷花猫。再次欣赏故事。生活中的瓷器。教师出示各种收集来的瓷玩具(每组一个)--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教师:摸一摸、看一看,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觉?--教师:和其他的玩具(可以和玻璃的、布的进行对比)比,它有什么不一样?--教师:为什么玩的时候要小心?--教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瓷器?活动延伸:幼儿熟悉故事之后可以进行故事表演。按照材料对教室里的玩具进行分类,并制作材料标记,如塑料制、木制、纸制、铁制、陶瓷制等。11/11《瓷花猫》这个故事富有生活情趣,故事中角色的动作逼真又夸张,非常适合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跟随故事磁带进行表演,表现出害怕和试探的肢体语言及表情变化。由于故事情节有趣,部分幼儿可能不会关注到瓷花猫的形象特点,对此,教师应当顺应幼儿的兴趣点,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再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瓷玩具,帮助幼儿感受瓷花猫坚硬、冰凉、光滑等特点。
本文标题:中班科学教案找不同【参考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48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