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李清照词教案通用5篇
李清照词教案通用5篇一般来说,教师在上课前会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而且通常都会非常认真地设计它们。制定一个有计划的教案对于教师来说非常关键,可以事半功倍。但是,写好教案和课件并不容易,是否有一些范文可以作为参考呢?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与“李清照词教案通用5篇”相关的内容,并向您推荐这个网站,以帮助需要学习的朋友们!李清照词教案【第一篇】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二、知人论世: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齐。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著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意象探究: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秋风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李清照词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1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该词的情感;2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创作分期。同学们,我们先看一句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PPT展示),当然也有人进行过恶搞。(PPT展示: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实际上,大明湖畔确实出现过一些美女和才女,这里有一幅对联为证: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这就是郭沫若题李清照故居漱玉堂的对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李清照,学习《李清照词两首》。(愁:一个“愁”字开篇,反应的是作者浓浓的'愁思,使全词都笼罩在凄迷、哀怨的氛围当中。思考:李清照因何而愁?重阳节。本应于家人团聚,而此时赵明诚在山东做官,李清照在青州老家居住,李清照清寂无聊,写了这首词给赵明诚,以寄相思。“永昼”“半夜”“黄昏后”。巧妙抓住了这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2.品一品。品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色的菊花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作者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3.比一比:比较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阐释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创作风格,引进李清照创作分期。18岁之前,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李格非之女,)。代表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18岁嫁于赵明诚(金石学家),婚后生活幸福,44岁之前有时过着独居的生活;代表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靖康之难;46岁,丈夫赵明诚病逝于建康。本节课是在诵读和品味中体会李清照这首词中的情感(描绘孤独的生活、抒发相思之情);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分期李清照词教案【第三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有感情地吟诵词,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体会词的特点。三、教学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2、有感情地吟诵词。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一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适当加以指导,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2、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的相关情况。补充: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却被称为“一代词宗”,词史地位好比诗中李白。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4、同时呈现诗与词:轻轻地读,你发现词与诗在表现形式上哪儿不一样?词起与唐,盛于宋。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教师手势引导,学生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引读,男生读《夏日绝句》;女生读《如梦令》,(节奏要特别有变化:平长仄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3、默读思考,圈画出不懂的词语,想一想词的大意。5、明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全词的大意:经常回忆起在溪边凉亭游玩饮宴的情景,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别不出来了。一直到兴致完了,天已经黑了,才掉转船头回去。结果却搞错了方向,船行到了藕花深处。奋力地划啊,奋力地划啊,把栖息在沙洲上的水鸟惊得全都飞起来了。1、请大家细细读几遍完成以下的问题。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3为什么会误入?4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词中强调喝酒的地点是(溪亭),所以要读重音。词中强调喝酒的`时间是(日暮),所以要读重音。词中强调喝酒后的状态是(沉醉),所以要读重音。师强调:读重音不是单纯的加重读音,而是用它把前后的词语意思都凝聚起来(个人读,齐读)4、作者喝着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醉到哪种程度呢?5、让作者沉醉的仅仅是酒吗?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中告诉了你答案。默读在词中找一找,想一想,批注一下(视觉上,余霞、荷叶、荷花、鸥鹭。关注色彩:绿、红、白、金黄)(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嗅觉上,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荷花淡淡的清香)作者喝着美酒,欣赏着美景,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板书:美好的心情)7、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李清照词教案【第四篇】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二、导语设计(2分钟):“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1.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
本文标题:李清照词教案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48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