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8篇】
1/48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8篇】”,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一篇】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1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2/48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引导:那么这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3/48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方法总结: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交流、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4/48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判断(一般不能删去),②解词。(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比较。若删去,愿意就变为……与实际不符。④总结。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生4人小组讨论。小组选代表交流。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当堂练习: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5/48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⑶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交流。6/48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7/48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学生总结)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习。本文是1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二篇】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重点)8/48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重点难点)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两课时。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②扫除字词障碍。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二、预习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萌发翩然风雪载途销声匿迹簌簌农谚孕育连翘草长莺飞纬度;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9/48四、分析课文:(一)研读第1自然段。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句。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参考: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10/48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4、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11/48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二)研读第二自然段。1、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2、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三)研读第3段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通用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515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