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在山的那边_教案【通用4篇】
1/18在山的那边_教案【通用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在山的那边_教案【通用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在山的那边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培养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2、朗读——运用“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自主、合作、探究。3、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朗读、鉴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著名诗人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现在先朗读课文。要求:1读得字正腔圆。学生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读准字音。2/18重点字词:痴(chī)想隐秘诱惑喧腾瞬(shùn)间2读得抑扬顿挫。注意诵读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读一读:如果你喜欢朗读,可以通过朗读精彩语句来品味诗歌深意。吟一吟:倘若你爱好吟诗,可以吟诵与本文内容、情感相关的诗歌。说一说:假若你擅长积累,可以讲一个和文章内容有关的故事。讲一讲:或许你善于表达,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赏一赏:也许你长于鉴赏,可以多角度赏析课文。问一问:或者你善于发问,可以向老师、同学质疑,请求帮助解决。学生可能有以下选择。1、赏一赏。1多角度赏析。(内容)这首诗抒写诗人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及给人的启示。(人物)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我”;写出了为了实现理想努力追求、不懈奋斗的“我”……(时间)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3/18以后。(事件)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心理)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困惑、失望和沮丧;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及坚定的信念。(方式)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和读者的对话。(主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也决不放弃的百折不回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写法)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与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五、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尝试了几种学习方法,其实,学习的方式很多,不只是今天涉及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创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好每1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第二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时安排:一课时4/18今天,我们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来马集镇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新起点。那么,在今后的三年以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达到什么目标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准备怎么做?根据学生所说,导入新课,板书文题。1、教师范读课文。2、生自学生字、自渎课文。3、点名朗读全文。4、问题:1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2这首诗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第一节:写童年时的想望和困惑,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写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的境界。5、全班齐读全诗。1、读文章要善于抓取信息,抓取信息就是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那么,这首诗的中心可用哪两个词语概括?它们内在的含义又是什么?本义比喻义自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爬奋5/18山斗自然界的山山——重重困难2、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用一句话来说。——要克服苦难,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要克服困难,就要翻越无数座山。3、理想的实现很不容易,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找出有关的词语并作说明。1终于——爬山费了很大的力气,花了很多的时间。“我”满以为上了山就可以看见大海了,结果依旧是山,“哭着回来了”——铁青——写出了作者失望、沮丧的心情。“铁青”——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观感觉,因为心情不好,看山也好像“铁青着脸”。这和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伤心时看见美丽的花儿也好像在流泪一样。2一次又一次——失望多,也表明实现理想不容易。3一座座——困难重重。4一次次鼓起信心——作者不灰心。4、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作者经历了千辛万苦,遇到了重重困难,可是他并没有灰心,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我”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远方有海,理想可以实现。这个信念,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断斗争。枯干: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满湿:滋润。因为“我”心中6/18有理想,心灵就不再枯干,理想给了我奋斗的动力,生活也变得充实而有活力。5、齐读全诗,并体会刚才所说的内容。1、诗中说“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种子”比喻妈妈给我信念,但童年的认识是很肤浅,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断的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要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在心中扎下深根。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是什么意思?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什么意思?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读了这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2、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上海的意义。3、了解“小中见大”,以事寓理的记叙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1、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前布置大家作了预习,其中有一条预习任务:7/18用“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困难而且战胜困难的经过写下来,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的文章?2、学习生字词。1、作者小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呢?我说标题和作者,请几位同学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2、请学生复述课文。复述前先让学生说说复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1、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大家把课文的标题盖起来,然后自己为文章重新拟写一个标题,写在文题下面。2、互相讨论自己的标题,然后点名说。3、引导学生比较,你的标题和作者的标题哪个好?为什么?1文章的标题告诉我们遇到大困难要把它分解成小困难然后克服,这和文章内容一致。2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4、“我”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请在文中找出来。1第4节,“我”不能像别人一样活泼勇敢,做一些冒险性的游戏。8/182第13节,朋友抛弃了“我”,把我一个人丢在悬崖上,而且天也黑了,我感到很无助(反衬手法)。3第15节,长时间呆在悬崖上,动不了,我很紧张,害怕。——要求找出作者爬悬崖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语: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里咚咚乱跳蹲: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哀求啜泣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4第17节,作者心里害怕,他不能突破心理上的障碍,没有信心,所以下不去。5、作者遇到的困难不仅有夜幕,悬崖等客观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内心的障碍。那么,我们反过来问一下,这些能塑算得上困难吗?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觉得这些经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这些经历不算困难?1第7节,悬崖只有20多米高。2从朋友和杰利的言行,可以判断出这不算困难。如第13节,别的小朋友能轻松(一个接一个、左折右转)地爬上去,又轻松地绕过悬崖。在这里,不是为了写其他的小朋友,而是为了小“我”,这种方法叫作“反衬”。3父亲指导“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也很简单,“我”也没费力气就下来了。6、既然不是什么困难,而“我”却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9/18极大的困难呢?——第1、4节,“我”年幼,体弱多病——这种方法叫“伏笔”,即“前后照应”。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理上的障碍。7、就是这不是什么困难的困难,却让“我”的心情变得糟糕透顶(出示投影):心情的变化:恐慌恐惧绝望(开始不敢上)(上了,又很害怕)(加上黑夜,最后)8、这个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读16~23节)形成板书:1克服困难的步骤:起初:会摔死的——毫无信心;继而:走一步——萌生信心;随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最后:走下悬崖——巨大的成就干。2此时的心情怎样?恐慌恐惧绝望惊奇而自豪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要会分解困难(原文句)——用名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10/18子2要对自己有信心。3要善于收获经验(反思总结)。4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得到回报。2、在写作上,你有什么收获?——倒叙,可以产生悬念;环境反衬人物的心情;照应与伏笔。小事情反应一个大道理——作者写这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更重要是从经历中懂得了克服困难的道理。1、诗见课本p.10的方框。2、完成课后练习二。在山的那边教案【第三篇】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情感与价值目标: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11/18教学重点: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教学难点: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二、新授(一)夯实基础1、字词过关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惑(huò)喧(xuān)腾一瞬(shun)间(抽生念读,集体订正并齐读,抽生2—3人念读造的句。)2、知人论世每读1文章,每学1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12/18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不要求学生识记,只作宣读了解,而且让学生明确,只要知道王家新是一位当代作家即可,不必强行去记简历,今后的。类似亦是如此。)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二)研读文本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3、抽生阅读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13/18是什么意思呢?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明确:①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②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③“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
本文标题:在山的那边_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52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