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国际生态安全示范社区评估细则
《国际生态安全示范社区》评估细则1总则1.1根据联合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社区生态环境,促进社区科技进步,规范生态社区建设,保障社区消费者合法权益,特制定本评估细则。1.2本评估体系中的生态安全社区,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的宗旨是:节约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1.3本细则适用于指导、检查、评估社区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维护管理。“国际生态安全示范园区”的评估可以全部或部分采用本细则。1.4本细则从社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社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这5个子项,对社区进行全面评估,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益。1.5使用本细则对社区进行评估时,还应满足不同国家现行有关社区规定的要求。1.6对于与生态安全社区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的条款,作为必备条件。为生态安全社区的审核条件,需满足审核标准(参见第2篇)方能进行国际生态安全示范园区和示范社区的评估。2社区环境规划设计国际生态安全示范社区的规划应符合国际有关标准的规范要求,立项申报应符合国际规划的程序,合理选择社区建设用地,避免有害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和干扰。本章内容旨在提出国际生态安全示范社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及改善措施,分为社区区位选址、交通、施工、绿化、空气质量、噪声、采光与日照、微环境等8个方面。2.1社区选址目的:避免将建筑建在不适合建设的场地,减少区位选址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要求:在满足土地开发与选址相关的法律条文、标准、规程、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达到与环境共生的要求。措施:综合考虑土地改良、开发强度、防灾减灾、有利于营造健康卫生的居住环境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几方面因素,选择社区用地。2.1.1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社区用地要求:保护耕地,在确保居住健康安全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荒地、废地进行改良,成为适宜的社区用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措施:在购买土地之前按照所在国家相关标准对拟购买土地进行筛选,建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得到设计师的确定。筛选工作可由规划、建筑、生态、环境、卫生防疫、地质、考古和相近专业的专家来进行。1.禁止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绿地和湿地。★必备条件2.对废弃土地进行健康安全评估。★必备条件3.使用废弃土地进行改良、开发。2.1.2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要求:社区建设应当保护绿地、保护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避免对原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措施:1.禁止占用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物栖息地。★必备条件2.避免建设用地靠近城市水源保护。★必备条件3.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的共生关系,使场址及周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标有较大提高。4.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水系。对地下水系和形态作出评估,不过量抽取地下水,不造成地下水位下降。5.采取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因开发而引起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1.3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人文环境要求:社区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继承、发扬文化传统的精华,突出地方特色。措施:1.在人文景观方面,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空间和环境保护,将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控制在所在国家和城市规划规定的范围之内。★必备条件2.建筑形态和造型上尊重周围已经形成的城市空间、文化特色和景观。3.按照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法规,确定对场地内的文化遗产和文物进行保护的方案。2.1.4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再开发用地要求:优先选择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地区。措施:1.重视城市中老化的社区和危旧房改造,以及城市产业调整中工厂搬迁后土地的利用。2.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提高其使用效率。2.1.5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适当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保持建筑用地、户外活动场地和绿化用地等各项用地平衡。措施:1.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所规定的容积率和绿地率,合理确定户外活动场地和空地率。2.充分利用地下空间。3.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停车方式,在城市中心区,地面停车比例不超过停车总量的30%。2.1.6有利于减灾和防灾要求:保证社区环境的安全及卫生健康,对自然灾害及疫病有充分的应对能力。措施:1.对社区用地的地质与水文状况做出分析,充分考虑疫病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必备条件2.对社区疫病防御的条件作出分析,充分考虑疫病发生时的应对措施。3.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社区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2.1.7远离污染源要求:保证社区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措施:避免位于污染源的下风或下游方向,保证空气、水的安全、卫生、清洁;避免噪声、光等因素带来的污染。室外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噪声、场地电磁辐射和土壤氡浓度应当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必备条件2.2社区交通目的:减少使用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求:社区与外界交通方便;社区附近公共交通便利;社区内交通规划有利于步行;设置便利的机动车停车设施;措施:1.与外界交通方便,周围至少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提供符合标准的停车场地。合理组织内部交通,减少人车干扰。★必备条件2.距离社区少于5分钟步行距离(400m范围)有公共交通设施。3.商业服务设施、活动中心、中小学和托幼等公用建筑与社区联系密切,需进行合理布局,以减少社区内的车流量,并设置专用的步行道。4.社区内部交通使用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电动车。5.室外停车场地应结合绿化,尽可能为车辆遮荫;采用透水性好的地面,利于雨水就地渗透。2.3规划有利于施工目的:避免由于施工对场地造成永久性破坏,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要求:规划设计要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不得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根据地形状况合理规划,减少土方量,土方量就地平衡。措施:1.不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必备条件2.土方量就地平衡。3.规划中考虑施工道路和建成后社区道路系统的延续性。4.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量。2.4社区绿化目的:利用绿地来达到社区保水、调节气候、吸收雨水、降低污染、隔绝噪声的目的,满足社区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社区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要求:满足规定的社区绿地率,由植物、水体、地形和园林小品、休憩空间组成社区集中绿地和社区绿地开敞空间。措施:在规划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绿化规划,满足绿地率和树种搭配的要求。1.绿地率大于35%,绿地本身的绿化覆盖率大于70%。★必备条件2.对建设用地中已有的古树、名木及成材树木采取原地保护措施;无法原地保留的成材树木采用异地栽种的方式保护。3.选择适宜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和易于存活的树种,根据空气状况选择树种,发挥植物降低污染、降尘土和降噪声的作用。4.合理的树种搭配。乔木量≥3株/100m2绿地,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20%。5.提倡屋顶、垂直绿化,绿化面积达到绿化总面积的20%。6.提高植物的成活率,种植保存率大于98%,优良率大于90%。7.计算不同绿化方式对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择其优者实施。2.5社区空气质量目的:减少社区污染物的排放,社区规划有利于空气流通,提高空气质量。要求:社区空气飘尘、污染物浓度、微生物总数(按公共场所要求控制在1500cfu/m3以下)、异味排放等满足有关要求。措施:1.减少社区集中污染源排放,要求实际测定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达到标准。对小锅炉、垃圾焚烧炉、污水处理厂等污染源对社区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必备条件2.避免不利于空气流通的布局,避免相邻住户外窗户近距离相对的窄缝、凹口和内天井等。3.减少社区分散污染源排放,分散污染物(包括汽车、油烟机等)的排放不超标,并且有利于扩散。停车场布局合理,减少汽车尾气对住户的污染。4.对非燃烧的废弃物排放进行治理和控制。2.6降低噪声污染目的:消除各种噪声造成的污染,确保社区内环境噪声达标,减少各种噪声对住户的干扰。要求:对交通噪声,社区公用设施设备噪声,商业、娱乐、学校和建筑施工噪声,必须采取防噪、降噪、消声等成套技术,进行综合治理。社区环境噪声应符合《城市区域噪声标准》。措施:在规划中考虑噪声的可能来源、分布,提出合理的防噪、降噪设计方案,对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源进行遮挡,避免影响主要居社区。对于社区内部产生噪声的设备通过合理布置来降低影响。1.社区环境噪声应符合《城市区域噪声标准》的要求,白天下于55dB(A),夜间小于45dB(A)。★必备条件2.采用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如绿化隔离带和声屏障),减少社区外界的各种噪声的干扰,临街住户夜间的噪声水平优于国家级标准。3.社区内部的噪声源和噪声敏感建筑物要布置合理,并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2.7日照与采光目的:规划设计与建筑单位应保障每户居民享有尽可能充分的日照和采光以满足卫生健康需求。确保日照与采光符合国家级标准。在采暖地区,尽量利用日照作为冬季采暖的补充。要求:朝向和通风随地理条件而不同,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能够获得日照,其日照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级的有关规定。措施:建筑的不同朝向和布局会对社区的日照和采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规划设计中,考虑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之间有适当的间距,朝向合理,总体布局和规划方案合理。保证社区内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必要的日照以及良好的景观。1.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社区规划符合当地规定的日照间距标准,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能够获得日照,其日照标准符合国家级的有关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h的标准。★必备条件2.满足采光要求,减少社区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以实际照度/室外平均照度来评价。3.确定社区楼房之间的合理间距,并考虑避免视线干扰,保证住户的私密性。4.起居室和卧室尽可能获得充足的日照,窗户外有良好的视野,便于居民直接眺望外面的景色。2.8改善社区微环境目的:利用园林绿化或建筑外部设计减少热岛效应,使其对局部气候、居民和野生动植物居住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保证在冬季和夏季也有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要求:提高基地的保水特性。保证社区内温度、湿度、风速和热岛强度等各项评价指标符合舒适、卫生、健康和节能要求。措施:聘请设计顾问、材料专家和规划师进行设计,减少外墙材料的吸热;在设计图纸和详细说明中注明材料的反射率;利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木、大灌木丛,植被格栅或者其他室外植被覆盖的构筑物提供遮阳;用种有植被的建筑表面、地面代替硬质建筑表面和地面,避免使用黑色沥青材料,利用新型的涂料和着色剂将建筑外表面刷成浅色。具体措施如下:1.夏季典型日的平均热岛强度不大于1.5℃。2.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舒适指标——湿球黑球温度(WBGT:Wet-Bulb-GlobeTemperature)符合舒适标准(WBGT32℃).3.为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提供遮阳(至少30%),以减少它们吸收太阳辐射。4.采用适当反射率的地面铺装材料和屋面材料,或者将不少于30%的平屋面设计成植被屋面。5.提高基地的保水性能,减少不透水地面的比例。停车场、人行道、广场等可以通过采用渗透砖等措施提高其透水性。雨水的基地保水指标满足γ≥0.8(γ=社区建成后的保水率/原土地保水率)。6.根据当地的风玫瑰图,对风环境进行典型气象条件的模拟预测,优化规划设计方案。达到:(1)在建筑物周围行人区1.5m处风速小于5m/s;(2)冬季保证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3)夏季保证75%以上的板式建筑前后保持1.5Pa左右的压差,避免局部出现旋涡和死角,从而保证室内有效的自然通风。3能源与环境社区建筑和能源系统的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承担,严格执行国际法律、法规和标准。在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热环境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的热功性能,降低建筑全年能耗;积极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可再生能源,并提高采暖、空调等耗能系统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污染。3.1建筑主体节能目的:通过建筑设计,改善维护结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保证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要求:在建筑设计中,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和通风性能。措施:结合不同地区气候和社区
本文标题:国际生态安全示范社区评估细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5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