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网友收集分享的“数学长度单位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数学长度单位教案【第一篇】1、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2、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3、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2.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跳绳和拔河要用到什么?这两根绳子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3.小明要去小红家,有四条路,请同学们帮小明找最近的那条路。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1.填空:线段是()的,有()个端点,()量出长度。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数学长度单位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4-56页,P57页课堂活动第1、2、3题,P59页练习十二第1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会用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具准备:直尺、纸杯、小棍(1cm)、吸管。教学重点:建立1cm的实际长度观念教学难点:会以cm作单位掌握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1、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光明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双槐树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宽度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宽,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厂长课桌应做多宽吗?你准备选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2枝铅笔长,大约有3拃长,大约比2个笔盒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38厘米长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2、导入揭题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直尺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火柴盒长4厘米,墨水盒长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1、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板:单位:厘米cm)2、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长度)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从纸杯里拿出1cm长的小棍感受。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板书:1厘米)在自己尺子上找到这一段。写厘米时,直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cm)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厘米长,从2到3也是1厘米长。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小手指一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拉链头长大约是1厘米。牙齿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手机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3、探究三:认识几厘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厘米长?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等大约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大致长度,与同桌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估一估看谁准确点。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1、估一估(出示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2、量吸管的长度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课件演示例2:如何量铅笔的长度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3、量课桌的宽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宽,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厂长。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课件出示)1、填空出示教科书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让学生填一填。2、判断下面量法是否正确。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五、总结师:孩子们,我们这节课量的吸管的长度,以及你们铅笔的长度,橡皮的长度,这些物体长还是短?(短)。师:对了,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做工具?(直尺)。用什么作单位?(厘米)。但如果要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以及我们操场的长该用什么工具去测量,又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这个等孩子们以后学了更多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六、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单位:厘米cm1厘米1cm数学长度单位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复习提问。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课件出示: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二)引入新课。1.比赛测量速度。(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一)认识米。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m)(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4.小组合作活动:(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设计意图: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
本文标题: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60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