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推荐4篇】
1/20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推荐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网友分享的“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推荐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第一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解说:第1点是这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2/20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8游记各自成,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4。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通读课文。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3/20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第二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目标2、目标4、目标6目标2、目标52课时1、由唐诗导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古代文人多磨难)2、转换并引入作者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4/20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曾巩王安石。〉“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2、听录音朗读。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5/20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填充:这是一个的小石潭。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树木青葱、群鱼戏水、水清见底、源头曲折、岸势崎岖……)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6/20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7/20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1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2、拓展延伸:“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3、作业设计:8/20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b.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第三篇】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读一读1、导语: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4、评价学生朗读。明确任务,回答。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自我评价朗读。二、想一想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4、组织交流、评价。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9/20发言反馈。读文作画。交流、评价。三、比一比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2、组织比赛、评价。3、组织检测。背诵、准备比赛。参与比赛。完成检测。四、课后学习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12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第四篇】学习目标:通过朗读、品析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课前准备:学生抄写、翻译课文,参照译文校对答案,老师简单加以点拨。学习过程:一、导入1、看图猜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柳宗元是孤独的、凄苦的,因为他被贬官了,被贬到了荒僻的地方。10/20柳宗元写《小石潭记》和《江雪》是在同一个地方,时间接近。所以,学习《小石潭记》时我们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情。(板书:景情)2、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4。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二、诵读感知一读,读准字音簧(huáng)竹清冽(liè)披拂(fú)佁(yǐ)然11/20俶(chù)尔翕(xī)忽寂寥(liáo)幽邃(suì)二读,读得流畅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准确,朗读流利。三读,读出节奏1.在音节的匀称配合中读出节奏。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在句子的长短交替中读出节奏。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四读,读懂文句1、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1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2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堪,为岩()2、说说下列字词的含义1心乐之()2斗折蛇行()3其岸势犬牙差互()(4)凄神寒骨()3、补充省略的内容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2/20五读,概括文意老师读课文,读一段请一个同学概括文段大意。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清:①下见
本文标题: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61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