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24年水调歌头教案幼儿园【5篇】
1/192024年水调歌头教案幼儿园【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2024年水调歌头教案幼儿园【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水调歌头教案幼儿园【第一篇】懂、背诵这首词。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学生读书下注释。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全班齐读3、疏通全文2/19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4、能力训练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1?讲讲理由。6、音乐欣赏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7、学生总结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3/19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1、背诵这首词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水调歌头教案幼儿园【第二篇】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4/19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导入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2,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整体把握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研读词前小序,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交流}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学生展示,教师指导三。品读上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5/19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富有哲理,请你联系现实,结合事例。写一段话进行解读阐释。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苏轼一样的心境呢。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五、赏读全词、把握全作者感情脉络,小结全词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依次描述。苦闷——矛盾——豁达——祝愿这首望月怀人之词。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苏轼官场的失意怅惘,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读来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所谓“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活动3作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六,布置作业把《水调歌头》改成1文章。要求: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当的叙述,生动的描绘,很好的融入作者或显或隐的情感。6/19水调歌头教案幼儿园【第三篇】1理解作者的情绪变迁及其原因。2学习词中的想象手法的运用。重点:作者情感的分析。难点:情感变化的原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7/19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8/19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词作。(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9/19热爱人间的感情。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10/19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11/1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字仲初。一生困顿,晚年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乐府诗反映劳动人民生活面貌揭露统治暴行,与张籍齐名。)“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下,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他们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睡乡。“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意境悠远,耐人寻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
本文标题:2024年水调歌头教案幼儿园【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66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