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安全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doc档
质量安全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苏丹红、有毒童装、家装污染等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质量安全的重视。研究质量安全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质量安全的内涵质量安全是目前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何谓质量安全?人们平常谈论和理解的“质量安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指质量和安全的组合。质量是指产品、服务以及各类工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表现为对人、动植物和环境不存在危害和潜在危害。二是把质量安全作为一个词组,是优质、可靠、无危害的综合。三是指狭义概念,指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的安全性能。目前,我国已基本进入享受型消费阶段,加之国际市场对产品安全性标准逐渐提高,对我国的质量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发展”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安全发展”的高度,全面、深刻理解质量安全的内涵。质量安全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质量安全属于安全科学的范畴。安全科学是人类对安全生产规律及其保障条件认识的综合性科学。这其中的保障条件,就包括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的安全。在隋鹏程等人编著的《安全原理》中,把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危险源,如带电的导体、奔驰的车辆、起重机械、化工装置、压力容器、交通运输工具等,由于能量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造成伤害而发生事故;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失控、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如人为因素(责任心不强、不满情绪、家庭生活不顺等容易触发事故)、物的故障(起重机械钢丝绳断裂、电线漏电、管道破裂)、环境因素(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金属腐蚀而降低结构或容器的强度、工作场所的噪声影响人的情绪,分散人的注意力而发生操作失误等)。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现代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安全生产系统与其相关的产品、服务的质量安全、可靠性有密切关系。质量安全还属于质量管理科学的范畴。这是由质量的特性所决定的。按照《质量、标准、计量百科全书》的表述,质量具有5个方面的特性。一是技术或理化特性,可以用理化检测仪器精确测定;二是心理方面的特性,反映了顾客的心理感觉和审美价值,难以用精确指标衡量;三是时间方面的特性,如耐用品的可靠性、可维修性、精度保持性、电力供应的及时性等,影响着顾客的质量评价;四是安全方面的特性。产品的使用不仅要可靠、及时,更加重要的是不能给顾客造成伤害和事故。因此,产品必须符合安全标准,必须有保证条款,有各种安全措施;五是社会方面的特性。从中可以看出,质量安全性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质量管理的发展看,“大质量”的概念得到更加广泛的接受和认同。质量已超越产品和服务满足当前顾客要求的范畴,超越制造业的范畴,超越单一企业的边界,涵盖了生产、服务、政府工作等各行各业,乃至经营管理、社会发展领域。因此,质量安全包括了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质量安全和工程质量安全。质量安全是相对的一方面,人们对质量安全的认识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现在被关注了,以前不认为有问题的,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人们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并且还有可能不断出现新问题。比如,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过去强调卫生达标比较多,而对食品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关注较少,苏丹红对人体的危害性一旦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另一方面,不同的区域对质量安全有不同的要求,这与各地的标准差异有关。比如茶叶,我国农业部于2001年启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对茶叶从产地环境、生产加工技术到最终产品质量均制定了标准,涉及安全性能的指标有9项(mg/kg,下同):联苯菊酯≤5.0、氯氰菊酯≤0.5、溴氰菊酯≤5.0、乐果≤0.1、敌敌畏≤0.1、杀螟硫磷≤0.5、喹硫磷≤0.2、铅(以Pb计)≤5.0、大肠菌群≤300个/100克。而日本有关茶叶的标准中规定,出口日本市场的茶园内应禁止使用甲胺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辛硫磷、阿维菌素、多菌灵、敌敌畏、草甘磷、溴氰菊酯、三唑磷、杀虫双和杀草强等12种农药。其安全指标规定主要有:砷(As)<2;重金属(以Pb计)<20;微生物大肠杆菌群阴性。中国和日本的安全标准存在明显差异,如果中国的某茶园使用了敌敌畏,即使符合敌敌畏≤0.1的无公害食品标准要求,但是当其出口到日本时,仍不符合日本的质量安全要求。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质量安全问题,它既包括了现时的安全性,也包括了不同区域和未来的安全性;不仅要考虑到现时的危害性,而且也应考虑对未来以及子孙后代的危害性。质量安全涉及社会、政治、法律等多个领域从近几年世界各地发生的质量安全事件看,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人们的消费信心,而且会造成政治动荡;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还涉及到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如比利时的二恶英污染事件导致社会党政府内阁垮台;2001年出现疯牛病后,德国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引咎辞职。从我国2004年禽流感、2005年苏丹红事件以及屡有发生的煤矿事故来看,质量安全事件与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对政府执政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给质量安全下这样一个定义:质量安全,包括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安全,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消费等环节,服务提供、保障措施等内容以及工程规划、施工、使用、维修保养等环节,不能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会导致消费者伤亡或者存在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可以说,质量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概念,更是一个涵盖了社会、政治和法律意义的综合概念,包括结果安全、过程安全、现实安全和未来安全等内容。质量安全的实现途径既然质量安全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那么运用安全原理和质量管理理论共同指导质量安全工作,才能找到实现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这是依据安全科学原理提出的指导安全生产的科学理念,对于保障质量安全也有同样的重要性。事故有其发生、发展和消除的过程。虽然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但事故的发生、发展和消除一般可归纳为三个阶段:一是孕育阶段,即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潜伏着危险,人们可以感觉到事故的存在,能够估计到它会出现,但不能指出它的具体形式;二是生长阶段,即存在企业管理缺陷、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等隐患,这些隐患就是“事故苗子”。此时,事故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可以具体指出它的存在,有经验的安全工作者可以预测到事故的发生;三是损失阶段,即前述危险因素被某些偶然事件触发时,事故就发生了,由于人、物和环境的共同作用,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越是在事故萌芽的早期进行预防,就越容易控制事故或把事故损失降到最小。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埃姆伯利(Embrey.D.E)提出的分层网络事故模型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包括人失误、物的故障和外部事件。人失误又分为显现的、潜在的和操作失误三类,它们的产生取决于人员训练、操作程序、监督、责任规定、能力与要求的符合程度、生产与安全的协调等因素;物的故障分为物自身的随机故障和人员造成的故障两类。人员造成的故障又分为设计失误造成的故障和安装、试验、维修过程中人的行为失误造成的故障两类;外部事件主要是系统运行环境方面的问题。可见,人对于保障质量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加强对人的培训、规范、管理,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具有潜在性、再现性。美国的海因里希(W.H.Heinrich)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事故发生的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他将事故后果分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3种情况,经过长期调查,海因里希得出事故造成3种伤害情况的比例为1:29:300,即事故发生后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况是很少的,造成轻微伤害的情况稍多,而事故无伤害的情况是大量的。严重伤害、轻微伤害、无伤害之间1:29:300的比例关系,被人们称之为海因里希法则。该法则提醒人们,某人在遭受严重伤害之前,可能已经经历了数百次没有带来严重伤害的事故。在无伤害或轻微伤害的背后,隐藏着与造成严重伤害相同的原因因素。因此,加强事故预防工作,在发生轻微伤害或无伤害事故时就分析其发生原因,尽早采取恰当对策防止严重伤害事故发生,而不是事后才追究其原因。实施零缺陷管理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而实施“零缺陷管理”是保障质量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零缺陷管理(ZeroDefectPlanning,ZDP)是由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克罗斯比首创的质量理念和管理方法,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者、管理者不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服务没有缺陷,而且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保证工作准确无误,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零缺陷管理思想强调满足质量安全要求。这从零缺陷管理的4个基本原则可以看出来。第一个原则是“质量即符合要求”,即以满足顾客要求为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按顾客要求的标准进行设计、制造,这其中就包含了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第二个原则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预防”,这与安全原理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三个原则是“工作的标准是零缺陷”,强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完全符合要求;第四个原则是“质量成本是由于‘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产生的”,即质量成本包含了质量安全事故增加的成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可以大大降低质量成本。实施零缺陷管理有助于增强员工的质量责任感和安全责任心。实施全过程零缺陷管理。在产品设计、制造、库存、运输、销售、消费时,以及在提供服务和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因此,企业内部的上道工序应以下道工序的质量要求为目标,确保本道工序无缺陷和质量隐患;对于企业的协作单位、经销商以及物流运输企业,也应以“零缺陷”为目标,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系统中实施零缺陷管理,这样才能确保质量安全。加强诚信建设企业明知存在产品设计、制造缺陷,甚至产品超过使用期限,仍将产品推向市场;更有甚者,一些食品小作坊利欲熏心,使用有毒物质,并在卫生、环境状况极差的条件下违规生产;还有一些商家把假酒、假烟、假药向社会销售,这都说明一些企业信用缺失、道德伦丧。调查显示,多数质量安全事故与相关企业缺乏诚信和质量信用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质量信用建设,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构建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构建质量安全体系首先要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政府部门、宣传部门、监督部门都要为此做大量的工作,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树立“重视质量为荣、诚实守信为荣”的社会风气,让那些不重视质量安全、造假售假、坑害百姓的行为失去存在的环境和土壤。以上几点,是企业实现质量安全的必要途径。当然,实现质量安全,也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的检查与监督。
本文标题:安全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doc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69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