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悯农的教案设计(5篇)
1/18悯农的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悯农的教案设计(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悯农的教案设计【第一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3、渗透爱惜粮食的思想教育。4、积累古诗,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培养读诗兴趣,感受农民劳动辛苦,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投影仪一、激趣导入:1、有个小朋友每天吃饭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满桌子都是。我想请会讲道理的小朋友替陈老师给他讲讲道理。(????这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不应该浪费粮食)2、师出示“辛苦”,教读。3、你们见过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粮食吗?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就是农民伯伯平常劳作的情景,请小2/18朋友翻开书,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二、观察图画: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农民伯伯在锄草,他很辛苦。)2、再次齐读“辛苦”,并贴在黑板上。3、你怎么看出农民伯伯很辛苦?(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往下掉。)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配这幅图的诗――《悯农》。跟老师一起写写“农”。(师写,生书空。)全班齐读课题。理解:悯:同情,怜悯三、学习生字:1、听范读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要听清字的读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谁最认真?2、小朋友们也想自己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好,自由读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把它圈起来,想办法解决。3、指名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怎么做的?你可真会学习!掌握了方法,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这首诗里,你们有不认识的字吗?指名问,指名答。原来遇到了不懂的字还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妈妈?4、老师把古诗里的生字宝宝都请到了幻灯片上,请看(出3/18示幻灯),用上你喜欢的学习方法,先自由读读生字,看谁读得最认真?(谁,农,午,辛,苦)午和牛的区分!辛注意是前鼻音谁读好拼音指名读生字。5、小老师们教得真好!请你们同桌之间也互相读一读,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读。齐读。6、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出示词语:悯农、日当午、谁知、汗滴、粒粒、辛苦)7、现在这些生字都躲到诗里面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抽生读课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书,认真听,听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哪个跟你不一样,等会儿请你给他指出来。8、齐读古诗。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刚才我们一起学了生字,读了古诗,同学们学得特别好,下面,请你们再读这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a农民伯伯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诗来表达?(锄禾日当午)锄禾:用锄头锄禾苗周围的土农民中午的时候正在田地里为禾苗除草b正在为禾苗锄草的农民伯伯怎么样?(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4/18可以用书上的哪句话来表达?(汗滴禾下土)指导方法:先通过做锄草的动作体会辛苦应表现得行动缓慢,吃力,在朗读时语气应重而稍慢,基本领悟即可。c孩子们,农民伯伯种粮食多么辛苦啊!我们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一定要爱惜粮食啊!你能把这句话用诗句表达出来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有谁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2、师范读全诗。听了老师读古诗,你们发现了什么?原来读古诗是有节奏的(幻灯出示《悯农》的朗读节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指名读,齐读。4、能背的同学背一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再看看书。五、拓展延伸:1、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粮食来之不易,同学们爱惜粮食)2、诗人李绅还写了另外一首《悯农》(春种一粒粟),让我们来读读吧!(幻灯出示)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释1、悯:怜悯。5/182、粟:(sù)谷子;栗粟。3、犹:还。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译文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3、通过学习古诗,我们知道了农民劳动的辛苦。4、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收集了自己喜欢的古诗,你能背一背吗?指名背古诗。板书设计:悯农李绅辛苦爱惜粮食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两三岁的小孩都会背诵,因此,读背并不难,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1、开头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6/18并乐于去解决。2、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生字的学习,诗句的感悟,全是学生自主观察,学习。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4、如果能从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照片,录象资料,或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将更能从心灵上让学生受到教育。5、朗读的指导还要更细致悯农的教案设计【第二篇】1、在反复感受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学习用齐唱、轮唱等方式演唱歌曲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要爱惜粮食1、ppt课件2、《悯农》情景剧3、节奏卡农游戏经验4、会念古诗《悯农》,了解古诗大意一、进场师:(出示郊外风景图片)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郊游,好不好?背好你的小书包,我们出发了!(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师幼作郊游状)二、复习古诗《悯农》师:(出示农民锄禾图片)看,这是谁?他在做什么?(农民伯伯在种粮食)师:这么大的太阳,农民伯伯还在地里干活。粮食真的来7/18之不易。有一首古诗也是说的这个意思,你们知道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吗?(悯农)。你们会念吗?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启发幼儿有节奏地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三、节奏卡农游戏《悯农》师:现在农民伯伯两小块地,要我们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种,第二组后种,你们行吗?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了,我们是一起出来的,肯定要一起回家的。第一组先种肯定会先种完,想个什么样的办法等等第二组,一起完成任务再回家?(启发幼儿说出同时结束规则)四、看情景表演,完整感受歌曲师:有一群乐于助人的小朋友,他们也在帮助农民伯伯种地,我们一起去看看。五、初步学唱歌曲师:刚才这群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种地的时候,唱的什么歌啊?怎么唱的啊?谁来学学看.(幼儿说出一句,教师重复唱出,配钢琴伴奏)六、齐唱歌曲师:(出示农民锄禾图片)农民伯伯种地这么辛苦,我们也去帮帮他。(启发幼儿唱出强弱规律:锄地要用力)七、轮唱歌曲师:(模仿农民)谢谢你们帮我的忙。可是在另外一个地8/18方,我还有两小块地要种,你们愿意继续帮助我吗?(启发幼儿轮唱歌曲,尝试同时结束)八、活动结束师:小朋友们,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背上小书包,回家落!(钢琴伴奏)悯农的教案设计【第三篇】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习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9/18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习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10/18捧卜豆。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开展庆丰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纠错――儿童主动学习的好方法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习,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习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11/18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现问题:在观赏实景照片,重现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这是一幅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收割粮食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体会到农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长时间低着头弯着腰的辛苦,也强化了他们对弯腰这一动作的直觉印象。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画:《三个拾土豆的孩子》一。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帮助成人干活。在欣赏中提出:三个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吗,引导幼儿从人物弯腰和直腰两种不同的姿态中发现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纪小,只能帮着捧3=-豆,将动作和内容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动作的意义。在活动前,从幼儿日常作品中寻找表现弯腰的画面,发现一般都会出现以下图像: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尚未摆脱画直立人的习惯)。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尚未把握身体的倾斜与四肢弯曲)。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动作时各部位活动的特点)。12/18我们将这些错误图像和许多其他正确图像放在一起,提出“这些第一次到田间的小朋友,他们都能拾到稻穗吗’’的疑问,引导幼儿一一对应地比较和判断,找出错误图像。有了比较,就降低了找出错误图像的难度,也使他们发现表现弯腰动作同样可以创造无限丰富的图像。在请幼儿谈论错误的原因时,却发现幼儿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解释: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幼儿的解释:这是蹲着,没有弯腰,他一根麦穗也没拾着,倒马上要摔跤了。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幼儿的解释:这是动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画成小花猫、小狗,还有…
本文标题:悯农的教案设计(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76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