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色彩的和谐教案反思_色彩的和谐教案设计【推荐4篇】
1/22色彩的和谐教案反思_色彩的和谐教案设计【推荐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分享的“色彩的和谐教案反思_色彩的和谐教案设计【推荐4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色彩的和谐教案反思色彩的和谐教案设计【第一篇】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教学过程: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1、小组研究。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2/22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课后记: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色彩的和谐教案反思色彩的和谐教案设计【第二篇】课时:1课时1、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2、用邻近色进行涂色练习。3、感受色彩的魅力。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教师:课件、水粉颜料和绘画工具。3/22学生: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报纸,抹布。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使他们感受到邻近色的和谐美;接着通过观察色轮表,明白邻近色之间的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并在多媒体的演示下理解邻近色的调配方法;最后最后通过动手实践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1播放录象,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画面2出示课题――“色彩的和谐”.3复习对比色,比较邻近色与对比色的区别。1什么是邻近色?(出示色轮)在色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如:黄――黄绿――绿红紫――紫――蓝紫黄橙――橙――红橙2寻找邻近色(师生互动)a、家居图片b、生活图片c、建筑图片3欣赏画家作品,找出邻近色,并说说邻近色在画面中产生的效果:和谐4师示范邻近色的调配方法黄色里逐渐加大蓝色比例,最后变成绿色。1作业:用邻近色组织一幅画面。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4/22施教时间:9月18-22号使用水粉进行邻近色的练习,色彩的比例和加入水分的多少都影响学生的作品效果。水粉练习还应在今后加强。色彩的和谐教案反思色彩的和谐教案设计【第三篇】1、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2、运用邻近色绘制一幅作品。3、感受色彩的魅力。(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水粉颜料和绘画工具。2、学生准备室内设计的书籍、图片、单线画稿及绘画工具。(二)课堂教学1、引导阶段欣赏生活中邻近色运用的录像,启发学生谈谈色彩的魅力。学生在组内交流室内设计中的色彩配合。2、发展阶段师生共同欣赏艺术家(美)罗斯科的《红黄橙》。学生学习调配邻近色,并模仿艺术家绘画方法,用色块加以表现。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条配合表现中的疑问,及时予以指导和解答。展示部分学生练习作品,通过评价和讨论来理解色彩和谐运用的`规律。5/22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画稿上,用邻近色组织一幅作品。(三)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寻找邻近色的彩纸,用剪贴的形式表现色彩的和谐。色彩的和谐教案反思色彩的和谐教案设计【第四篇】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是什么》教案1.认识“晒、极”等14个生字和多音字“没”,会写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云、雨、冰雹、雪等自然现象都是由水变化形成的,感受水与人类密切的关系。3.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积累课文中的四字短语: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理解文中的动词“落、打、飘”,并能说句子。4.初步感受科普童话,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童话的兴趣。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1.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积累课文中的四字短语: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2.理解文中的动词“落、打、飘”,并能说句子。认读生字“滴”和“溪”,宜采用部首归类法认读。通过观察字形,明确部首中带有“氵”的字都是表示与水有关的事物。认读“极”和“越”,宜借助比较的方式认读。认读“晒、傍、坏、屋”时,宜用组词法认读。认读“毁、奔、猜”这类6/22与动作有关的生字时,宜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在具体表达中识字。对汉字间架结构进行简单归纳是二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在10个会写字中,“极、傍、海、洋、作、坏、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应注意左窄右宽。“变、带”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应关注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重心要稳。“片”是独体字,应写好关键笔画“竖撇”。本文的朗读重点主要有两个。第一,长句朗读的重音把握。学生通过辨析的方式,发现句子中需要读重音的词语,并通过模仿读等方式学习把握重音的朗读。第二,短句连缀时朗读语气和语调的把握。例如,第3自然段中:“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这句话由4个短句连缀而成,在朗读时语调由慢到快,要注意到音调轻与重的变化,读出句子的节奏。《我是什么》用拟人的手法,以“我会变”为话题,用“有时候……有时候……”的句式表述了水的形态变化以及水与人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发现身边人或事物的变化,学会借用“有时候……有时候……”的句式表达。准确运用动词。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落、打、飘”的比较,体会文章用词的丰富性和准确性;设置语境,让学生学习运用“落、打、飘”;设置语境,引导学生拓展运用其他表示下落的动词。例如,一阵大风吹来,把一件衣服刮了下来。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7/222圈出文中难读与难理解的词语。3思考:“我”是谁?“我”会变成些什么?教学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晒、极、傍”等14个生字和多音字“没”。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积累课文中的四字短语: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理解文中的动词“落、打、飘”,并能说句子。一、猜谜导入,激趣入文。1.同学们,你们会猜谜语吗?说说你平时是怎样猜谜语的。2.聊天引出谜语,说说猜谜的方法。总结:猜谜要看完整的谜面。如果看到一半便猜到答案,可以从下文去寻找证据,不急着说。3.我们一起来猜猜下面两则谜语。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答案,随着谜面的逐行出示,排除错误答案,直到得到正确的谜底。最后把答案代入到谜语中念一念。课件出示:一、我是一朵小白花,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无花叶,朵朵都从天上来。二、我是一颗小硬球,握在手里冷飕飕,8/22有大有小从天降,动物庄稼都害怕。4.师生分别将“雪花”“冰雹”这两个答案代入到两则谜语中,逐行验证。设计意图:用猜谜语导入,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本课既是科普童话,同时也是一则谜语。从两则简短的谜语入手,让孩子学会简单的猜谜方法,迁移到课文学习中,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我是什么》也是一则谜语,只不过它的谜面比较长。看到长谜面不用害怕,刚才我们是逐行猜,现在我们可以逐段猜测。2.课件逐段出示课文,学生初读课文,逐步排除错误答案,最终得出谜底“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学生虽然读过课文,但不一定能猜对答案,所以教师和学生一起逐段排除,那就好比教师牵着孩子的手,慢慢地掌握方法,而这种猜谜方法无疑会迁移到孩子以后的猜谜活动中。预习单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文中难读与难理解的词语。3.请大家打开课本第5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9/224.链接预习单,检测字词。1预习单反馈: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标自然段序号的'情况。①可爱的水宝宝出生在池子里,它很想去小溪里散步(出示小溪的画面),你们能帮帮它吗?②检查生字认读情况。2链接预习单,解决难点。出示孩子们圈的难读与难理解的词语。(预设:“灌溉田地”“淹没庄稼”)灌溉田地淹没庄稼3寻找规律,猜猜词意。找一找:加点的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三点水)4偏旁归类识字:出示文中带有三点水的词语:水滴、小溪、池子、海洋。(正音)水滴小溪池子海洋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自己预习课文的能力,利用“课前预习单”及时了解预习情况,基于学习起点进行字词教学,精抓难点,提高效率。1.朗读体验,感受水变化之丰富。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水的变化。水娃娃会变,它变成了什么呢?请你读一读第1自然段,读完后把变化后的名字圈出来。①生朗读并圈画。②交流反馈。(师在黑板上简笔画“汽”“云”)10/222结合板书,了解水变成“汽”“云”的过程。①师随机教学生字“晒”。(师出示“晒”生字卡,正音――组词――想办法记住)②生结合板书,说说水变成“云”的过程。③师随机出示词卡“极小极小”,教学生字“极”。(读准字音;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意;并通过“小、极小、极小极小”的大小排列识记“极”字;还有哪些极小极小的东西;读出小的感觉。)3结合生活经验,积累词语。①读句子,提取信息。(了解水变成云的过程)②随机教学生字“傍”。(读准字音――结合字理识字――理解“傍晚”词意)③联系生活,积累词语。(穿上白衣服的“我”叫――“白云”,穿上黑衣服的“我”叫――“乌云”,早晨披红袍的“我”叫――“朝霞”,傍晚披红袍的“我”叫――“晚霞”。)4指导朗读,感受水变化之丰富。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5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云的名字。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人们叫我(白云);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人们叫我(乌云);早晨我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叫我(朝霞);傍晚我又披上红袍,人们叫我(晚霞)。11/22①师生合作读。②男女生配乐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等方面的影响。这一板块设计了随文识字,“晒”结合太阳图片识字;“极”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傍”结合字理识字,字理采用微课形式呈现,多种方法识字,有趣且有效。2.朗读体验,感受水变化之奇妙。学习第2自然段,圈画关键词,提取信息。1创设情境,出示动画:“我”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你听,风伯伯来了,“我”越来越冷,“我”又要变啦!学生练习用“越____越____”说话。师相机出示“变”字,教师范写,学生书空。2淘气可爱的水娃娃又变成了什么呢?(读课文并圈画)3交流反馈。(师板书:“雨、冰雹、雪”)水珠,水珠,你叫什么名字?小硬球,小硬球,你叫什么名字?小花朵,小花朵,你叫什么名字?作者用这种写法,把冰雹、雪花的样子写得多生动呀!4播放微课,了解“冰雹”。5指导朗读,感受“落、打、飘”用词的准确。1.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2.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3.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12/226想象画面,体会“落、打、飘”用词的精妙。师:老师读到第1句的时候仿佛看到小水珠撑着降落伞从天而降。你们读读第2、3句话,说说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体会“打”的速度最快,“飘”的速度最慢)雨点宝宝、冰雹大哥、雪花妹妹是怎样落下来的呢?请把“落、打、飘”对号入座。飘落打1.小水滴聚在一起()下来,人们叫我“雨”。2.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3.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下来,人们又叫我“雪”。①口头填空,说说理由。②多种形式地读,体会水变化之奇妙。(指名读――加动作表演读――配图朗读)借助情境体验、趣味填空、表演朗读等环节,引导学生重点感受水变化中的不同形态,在交流、游戏中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标。1
本文标题:色彩的和谐教案反思_色彩的和谐教案设计【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77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