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精编4篇)
好文供参考!1/21高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好文供参考!2/21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13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1篇,东周1篇,秦5篇,齐6篇,楚4篇,赵4篇,魏4好文供参考!3/21篇,韩3篇,燕3篇,宋、卫合1篇,中山1篇。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__、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2.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三、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一)、解题并梳理文章脉络1.《荆轲刺秦王》这个标题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觉得关键词是哪一个?(“刺”)2.本文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好文供参考!4/21阅读时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脉络。(一)刺之由:(“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故事开端。(二)刺之备:(“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故事发展。(三)刺之时:(“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故事__。(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结局。(二)、刺之由1.字词解析①进兵北略地:向北②则虽欲长侍足下:则,那么。虽,即使。足下,您,指荆轲,表对说话对象的尊称。又如:《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微太子言:如果没有。又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④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不仅是个省略句,还是个倒装句,经过调整后的语序是“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⑤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又如《陈涉世家》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也表示假设关系。⑦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处境困窘。今义,贫穷。古今异义。好文供参考!5/21(三)、刺之备1.为行刺做了哪些准备?“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别”五个场面。2.字词解析①皆为戮没:读wèi,被。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③而燕见陵之耻除矣:被④将军岂有意乎:是否⑤既已,无可奈何:事已至此⑥太子迟之:以……为迟⑦仆所以留者:……的原因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评论(0)学时重点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人物性格。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荆轲刺秦王一、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好文供参考!6/21(一)、易水送别1.朗读文章第9段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常常将“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读成hé,应读hè,解释应和。2.字词解析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②皆白衣冠以送之:来,表目的③既祖:已经④又前而为歌曰:前,上前。为,wéi,作。⑤发尽上指冠:向上⑥于是荆轲就车而去:接近,登上⑦终已不顾:回头3.概括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易水送别4.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并中文中找到依据。学生自由讨论。明确:悲、壮“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着荆轲此去凶多吉少,可谓是生人做死别。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我们的习作中常见的外貌描写是“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十分漂亮,也不十分丑陋”,外貌描写是为中心服务的,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好文供参考!7/21“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其中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渲染悲壮气氛。“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所要表现的是荆轲,为什么要写送行的宾客?正如《__》中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观众的表情是为了突出__人技艺高超。“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用一个动作就突出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5.有感情地诵读第9段(二)、厚遗蒙嘉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11-13段内容。厚遗蒙嘉2.字词解析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等物;(今义)货币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③燕王拜送于庭:“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即“于庭拜送”。好文供参考!8/21④使使以闻大王:使,派。使,使者。⑤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礼服。(三)、廷刺秦王1.字词解析①以次进:按照②秦武阳色变振恐:脸色③群臣怪之:感到奇怪④前为谢曰:为,wèi,为之,替(秦武阳)。谢,谢罪。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⑤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见,通“现”,露。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⑥秦王还柱而走:跑⑦箕踞以骂:箕,两脚张开,如同簸箕。踞,蹲或坐。箕踞,以示轻蔑对方。又如《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解释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第13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明确:“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中的加点字重读,献图时年十二就__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引起了众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形势非常危急。“荆轲顾笑武阳”中的加点字重读,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好文供参考!9/21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秦君臣上下疑窦消除。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3.第14-16段要用什么样的语速读?学生讨论思考。明确:14、15段读荆轲的动作语速快,“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读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语速也要快,“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读群臣语速慢,个个呆若木鸡。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16段眼看着秦王要成为荆轲的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语速急促,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4.第17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明确:“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和英雄虎胆。(四)课后作业:试总结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好文供参考!10/21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一、复习内容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沁园春?长沙》(景与情)、《雨巷》(意象与象征)、《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与韵律)、《大堰河――我的保姆》(人物形象、排比反复手法)第二单元文言文了解历史人物、弄清历史事件、落实文言知识。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个性、情操;叙事中表现的情感倾向。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结构、特点。梳理探究汉字、对联、新词语与流行文化名著导读《论语》(孔子的思想、名句段的理解与背诵)二、课时安排文本复习7课时课本知识梳理练习2课时小练习2课时综合训练3课时好文供参考!11/21作文2课时(不含早自习计16课时)三、教学过程文本复习课本知识梳理练习小练习综合测试――作文附消息的写法:1、标题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1)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双行标题。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2)单行标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2、导语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好文供参考!12/21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叙述式、提问式、描写式、评论式、引用式。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4、背景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5、结语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案例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好文供参考!13/21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教案人教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84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