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最新4篇】
好文供参考!1/14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最新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最新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一篇】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我们用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2、在理解应用中,复习象征、叠词、借景抒情等表现手好文供参考!2/14法。3、掌握对写这一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多元体会诗歌浅显语言背后深刻的情感内涵。课时:一课时一:导入一段悠扬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今天新课的学习。好,一个小竞赛,猜一猜这首歌是哪位影视人物的代表曲目?这正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安小主的代表曲目《采莲曲》。的确,采莲与江南的女子有着不解之缘,采莲女轻巧的小船荡起了荷塘中多少欢乐的涟漪,而那皓腕下的红花又寄托了多少江南女子缱绻的情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恰恰与采莲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涉江采芙蓉。二、整体感知(一)初读,读准读顺1、自主读诗。2、单人朗读,评点指正,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3整体梳理,解决重点字词问题。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之前朗读出现的问题,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全班再次齐读。(二)再读,整体把握好文供参考!3/141、本诗的情感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有哪些?忧愁、孤寂、苦闷思念(题眼)2、做这种思念之情究竟是如何被巧妙表达出来,使这首一无艰深之语,二无冷僻之词的短诗感人至深,流传千古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啊,我们就有必要深入文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深入理解作者潜藏的感情了。三、析读,逐句赏析。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1)诗中的思念之情主要是通过哪个举动引发的?涉江采芙蓉(2)为什么所采之花定为芙蓉,且以芳草兰泽渲染之?钻戒象征永恒,白纱象征纯洁,我们的主人公以莲为信物寄托情思,所以莲花在此象征了作者心中的真情,莲花的高洁喻示了作者情感的高洁。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1)那么,这样高洁美丽的莲花,作者送出去了吗?为什么呢?所思在远道。(2)这种急转直下的心理活动,作者是用什么句式表达的呢?设问,问答两体。“所思在远道”是不是对“采之欲遗谁?”的回答呢?自问自答,自言自语,你能从中捕捉到什么好文供参考!4/14信息?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可见境况孤冷;而孤冷的境况又曲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1)此时游子不觉回望故乡,那么他看到思念的故乡,思念的亲人了吗?没有,他看到的是,长路漫漫无边无际。(2)这句诗前半句叙事,后半句写景,无一字言愁而愁在其中,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叠词:内容重复,音韵悠长,使路的形象在长度和宽度上无限延伸。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1)此句是作者的情感在前面层层铺垫渲染之后的直接抒发,那么你看到了什麽样的情感?悲伤惆怅真情坚守社会批判(此处知人论世)(2)那么研讨至此,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它看似平白直率的语言背后,原来还隐藏着这么多曲折的故事,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解读再一次诵读全诗,读出你们的情感和感悟。好文供参考!5/14四、合作探究——对写手法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2、明确采莲者应为女子。第一,采莲主要是女子从事的活动,所以才有了安小主那首江南典型的采莲曲,第二:游子之求宦多在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荚蓉?第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示着“夫容”,而这明是女子思夫口吻。还顾者应为男子。因为“旧乡”即故乡,还顾说明此人不在故乡,而漂泊在外,而为功名羁旅漂泊的定是游子无疑。3、指出问题所在,诗歌中出现了两位主人公,而抒情主体只能有一个。从而引出对写手法。4、定义介绍5、结合本诗诗句,具体分析。6、表达效果分析7、拓展探究——找出下列诗句中应用了对写手法的部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好文供参考!6/14——杜甫《月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五、小结——深衷浅貌言浅意深1、那至此,这首诗我们就分析完了,现在你是否能理解前人对《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了吗?它的语言虽然不及汉赋华美,不及律诗工整,但是其明白如话,自然古朴的语言背后,却运用了、设问、叠词、借景抒情、对写等多种表现方式,使诗人的深情看似单纯,实则九曲回肠,跌宕起伏,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的艺术魅力。你读懂了吗?2、配乐,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作业布置:试着诗歌改写为1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三篇】《荷塘月色》朱自清《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好文供参考!7/1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是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好文供参考!8/14丝竹管弦之胜,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悲夫!固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今,亦将有感于斯文。《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如泣如诉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好文供参考!9/14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胪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游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好文供参考!10/1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进,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而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好文供参考!11/1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第四篇】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学习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学习要点一、知人论世1、结合注释,了解《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好文供参考!12/14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2、诗歌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857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