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人才工作交流发言材料【汇编5篇】
人才工作交流发言材料【汇编5篇】2024/X/XX人才工作交流发言材料【第一篇】一、20xx年主要工作(一)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积极参加中国山东第七届海洽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布人才、技术项目266个,实现网上对接76项,现场签约项目4个,荣获“最佳组织奖”。与晋冀鲁豫鄂五省十三市签订了区域人才合作协议,着力构建人才信息共享平台。举办“聊城市2012春季大型公益性人才招聘周”活动,定期召开“周日大集”招聘会50场,累计参会单位达1950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服务各类人才7万余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万余人。结合我市产业优势和特点,积极引进符合我市实际的高新技术,邀请日本果树专家、德国SES(德国退休专家组织)专家等来聊进行技术指导。认真组织申报“外专千人计划”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上报市人民医院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个。(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稳步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招收新生8780人,毕业7448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在交通运输、机械和轻纺等重点行业,筹建完成时风集团、中色奥博特等9家技师工作站,充分激发企业自主育才活力。安排部署全市“金蓝领”项目培训工作,参训人员达350余人。组织开展并参与省市职业技能竞赛,做好新职业(工种)考核鉴定工作,今年以来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3000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720人,高级工2280人。(三)其他各类人才建设工作。继续深入实施“农村优秀中青年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前两期培训班共546人接受教育培训,积极举办第三期培训班,选拔学员295人。精心组织人事招考工作,录用公务员259人,招聘市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90人。加大“三支一扶”工作力度,经积极向上争取,新增东昌府区、临清市、阳谷县为“三支一扶”县区,将农林建设、就业保障服务、基层文化站等纳入了支扶岗位范围;精心组织“三支一扶”招募工作,共招收大学生273人。组织全市5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创新公务员培训模式,选派21名公务员赴潍坊市进行挂职培训,努力提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四)人才管理服务工作。抓好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工作,东昌学院外教龙和平荣获“齐鲁友谊奖”,我市新增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上报推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选1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聊城市人才工作信息库”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市首席技师、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评选工作,新增市首席技师15名,拟选拔评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名。修订完善《聊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有效提升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服务规范化水平。二、20xx年工作打算(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扎实做好“533”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围绕我市有色金属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做好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荐申报工作,加大引智项目申报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支持,协调配合有关单位,尽快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专家服务基地,吸引留学回国优秀人才来聊创新创业。(二)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大力推行“金蓝领”技师培训、职业技能大赛和岗位练兵计划,推动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加强职业培训,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营造良好的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同时,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规范涉农专业,促进技工院校健康发展。(三)强化人才管理服务工作。扎实做好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席技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配合做好“聊城市人才信息库”建设,提升人才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将部分人才业务下沉到基层平台办理,为各类用人单位和优秀人才提供就地就近服务。(四)抓好其他各类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好第三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工作,切实培养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抓好行政机关公务员挂职培训等工作,努力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人才工作交流发言材料【第二篇】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管人才政策,始终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聚焦“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个环节,着力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全区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智力支撑不断强化,队伍素质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目前,全区共集聚各类人才8万余人,每年新增产学研结合项目10项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2021年,×区成功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区。聚焦乡村振兴所需。针对乡村产业、乡村治理等现实需要,分行业、分类别引进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一、从海选到精选,实施“靶向”引才策略。坚持把实际需求作为人才引进的首要原则,变“大而全”为“精而细”,切实做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聚焦企业发展所求。以服务市场主体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为抓手,梳理企业人才需求,搭建才企沟通桥梁,解决企业用才需求。针对×、×等企业科研人才需求,积极对接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推动校企融合、科研合作,实现才企需求互补;针对×创新人才紧缺,鼓励企业采取基础年薪与股权激励制度,成功聘请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席专家,并建立院士工作室,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有效提升。聚焦乡村振兴所需。针对乡村产业、乡村治理等现实需要,分行业、分类别引进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聘请项目投资方、农学专家为科技特派员,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产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创新打造“文化部落”,吸引文化艺人以“新村民”身份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推动乡村环境提质升级,又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聚焦民生改善所急。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领域,持续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在教育方面,近年来通过社会比选,引进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紧缺学科教师100余人,加速推进×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在社会服务方面,引入省级社工教授,建立专家联系点,有效提升社会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二、从创新到创业,打造“闭环”育才平台。×区作为×市主城区,是全市青年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全市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主阵地。通过“一园一赛一融一扶四创”,着力构建全周期青年人才培育体系。“一园”,就是依托×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全力打造集约式、一体化众创孵化基地,为青年人才创新引路、创业赋能。近年来,累计孵化本土企业77家,带动就业75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一赛”,就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赛场墩苗”,实现“以赛育才”。×区已连续举办五届创新创业大赛,评选表彰70余名优秀青年创业人才。“一融”,就是利用区属国有融资平台,推出“美青·梦想贷”,为青年创业者提供金融支持,激励更多青年人才敢于创新、勇于创业。“一扶”,就是为青年人才初创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贴息、工商注册、银行开户免费代办等服务扶持,让青年创新创业者轻装上阵、快步前行。“四创”,就是一体推进科技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创建,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承载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创业社会活力。近年来,×区建成国家、省、市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4家,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30家,创新创业成果颇丰。三、从×到×,探索“飞地”用才模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建立“×·×”飞地孵化器,取上海之“才”,为×所用。用于智力支撑。飞地孵化器聘请专家团队管理运营,提供场地租赁、科技研发、交流培训等优质服务,重点孵化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孵化器设有博士工作站2个,与7家投融资机构、23家行业协会、4所高等院校达成合作关系,吸纳中科院、上海、北京等高校专家20余人,形成×高端人才专家库。用于技术攻关。针对区内企业发展存在的技术难题,不定期举办“智汇×·×沪通”活动,组织上海飞地孵化器的专家团队提供指导,开展技术交流座谈,为区内企业“把脉问诊”、提供“一对一”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化解技术难题、突破技术壁垒。近两年来,先后协助育芽医疗、瑞华制造等多家规上企业完成关键技术攻关,助力企业健康发展。用于专利共享。推动飞地孵化器外联上海科创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等优势资源,组建“飞地科创联盟”,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场景,推动更多专利加速涌现,为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近两年来,推动15家孵化企业××,产出著作权及发明专利157个。四、从情怀到关怀,营造“宜居”留才生态。从被动吸引,到主动留下,×区多措并举,着力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的人才“宜居”生态。政治上重视。每年召开一次产业精英人才表彰大会,评选20名产业精英人才,切实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经济上保障。区财政每年专项保障500万元用于人才工作,先后出台《×区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奖励办法》《×区非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奖励办法》《×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奖励暂行办法》等系列奖励政策,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拴心留人”。生活上关心。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建成人才公寓300余套,提供就餐住宿、商务洽谈、会议培训等配套服务,让园区人才倍感“家”的温馨。准备推出“×英才卡”,吸纳优质商家、区属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人才服务联盟,持卡人才可在联盟商家享受各类优惠服务,真正让各类人才在×住得舒心、干得安心。人才工作交流发言材料【第三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下午好!近年来,开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组织、人事部门的亲切指导下,坚持党管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做强做大开发区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一是以做优平台创造引力。开发区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突出抓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先后建立了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xx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搭建人才工作平台,加大xxxx等孵化器建设,创业孵化器面积近4万平方米。引进“科技领军人才”1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5人,帮助科技创新型企业争取盛市各类科技扶持基金达3000万元。二是以产学研合作凝聚合力。拓展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做好“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的对接工作,xxx、xxx、xxx等10家企业共18个岗位与国内知名高校成功对接,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十个。开发区还出资扶持了xxx、xxx等项目的研发。此外,为解决企业用工难,开发区主动与江苏、甘肃等地区的职业中学和人才市场挂钩联系,今年已经为区内企业引进一线技工500多人。三是以项目建设凸显实力。开发区将招才引智与招商选资相结合,通过引进人才建设一批项目,建设一批项目引进一批人才的思路,xxx、xxx等重点企业从国际知名公司招揽高端人才数百人。xxx博士创办了总投资1亿元的xxx新材料等项目。同时,开发区引进了总投资xxx、总投资xxx、总投资xxx等项目,这些项目吸引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入住xx,进一步集聚了开发区的人才投资优势。20-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35%以上。今天,区委、区政府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工作作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部署,我们深受鼓舞和启发。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创新人才服务内容。“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将重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吸引大批人才集聚开发区。我们将加大投入,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的科技产业园和1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加强服务配套功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同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相配套的政策体系,积极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帮助企业在人才介绍、市场招聘、网络招聘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二是创新载体建设模式。针对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促进申报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争
本文标题:人才工作交流发言材料【汇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92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