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通用8篇)
1/42《记念刘和珍君》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一篇】教学要求: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授课时间:拟用三课时。第一课时:背景朗诵线索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第一课时:背景朗诵线索一、背景介绍(详见参考66面,学生有练习册17面的“课文补注”)只板书提示:3.18(惨案)──3.25(追悼会)──4.12/42(成文)└────────两星期───────┘二、这文章感情浓烈,文辞精警,熟诵之,将受益匪浅!请听本人灌制的录音朗诵。(因为《记念刘和珍君》预习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语言特点”,所以重点讲授:)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本文重点可先问学生本文的线索。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具体地说: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板书: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2.“愤怒的控诉”(4.5部分)3.“深沉的思索”(6部分)4.“热烈的讴歌”(7部分)3/42四、小结:1.学习了朗诵及文字。2.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作业:思考课后1、2、3题。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线索”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大部分):发下“一课一练”卷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作“一课一练”第11题)──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总之,1、2、3部分侧重与悲痛的忆念、哀悼。随堂作业: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6、7、8选择题(也就完成了课后第一题)4/42课后二大题的1小题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9选择题课后二大题的2小题涉及第三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1、2小题“一课一练”卷第10选择题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文人学者”流言:“受人利用”罗网,攒射,血污随堂作业:涉及第四部分课后二大题的3小题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14选择题三、小结: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两大部分: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2.“愤怒的控诉”(4.5部分)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作业:1.课后第五题(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2.思考第四题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一、查课后第五题完成背诵的情况。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三、四大部分):5/42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徒手请愿,意义寥寥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人类历史靠“血战”前行亲人伤悲随堂作业: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15选择题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随堂作业:涉及第七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3小题“一课一练”卷第3.4选择题课后二大题的4小题“一课一练”卷第12选择题三、小结: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3.“深沉的思索”(6部分)4.“热烈的讴歌”(7部分)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6/42三、《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作业:做完“一课一练”卷还剩余的作业。附录一、《记念刘和珍君》中“徘红”之意义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三、又一种板书:┌动机和目的:程君正告哀痛烈士揭露敌人唤起民众│┌订《莽原》┐7/42│内┌歌颂刘和珍┤女师大风潮│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3.18死难┘││┌府门喋血┐│容└揭露反动派┤│惨象、流言│└文人学者阴险论调┘└死难意义四、补充作业: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1.中国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礼堂外徘徊。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这一回在弹而中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五、另一教学步骤设计:1.学生预习;2.试作课后题;3.理解难点;4.背景介绍;5.放朗诵录音(自制);6.学生质疑,释疑;8/427.重点讲授文章思路和语言特色;8.布置辅导作业《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二篇】四川成都郫县一中李国栋设计意图:文本中十次出现“血”字,这激起了教者想从一个全新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想法。基于这一点,我采取专题形式,从文本三个核心元素(血、红字、罪与罚)出发去实施教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含量进行了较为深透的挖掘。第一课时一、导语,了解课文背景1、鲁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中国历史正是如此,无数的英烈浴血奋战,新中国才迎来了今天的祥和和繁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页页洒满了先驱者鲜血的历史。(大屏幕显示一滴滴逐渐放大的鲜血)。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顾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流血惨案---1926.3.18惨案。2、了解课文背景(3。18事件的概况)(见教材45页注释①)对于这一事件,许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9/42清先生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写的《悼念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记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二、整体把握课文1、对于这文章,大家预习过了,我想先请几位同学谈谈初读感受。2、许广平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3、我也有一段话来表明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1以血祭血的文章,先生之悲愤忧虑全在文中十处血语上。”今天,我想通过课文这十处写血的文句来引导大家对全文做一个把握,先请大家用笔勾画出文中十处写血的语句。4、按课文顺序给十处写血的语句归类,分析内在逻辑关联。鲜血第一、二部分------------------血(交代写作缘由:记念流血者)淡红的血色①②血痕第三、四、五部分--------喋血(遇难的实况---“罪”)血污血痕第六、七部分---------------血战(总结教训----“罚”)淡红的血色③10/42三、具体研习课文1、学生默读第一、二部分,揣摩作者感情。记念死者------悲痛痛斥论客------悲哀⑴写作缘由控诉当局-------愤怒“悲愤”激励猛士-------哀痛唤醒庸人--------悲哀⑵学生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一段,提问讨论:“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血的颜色为什么减淡?)2、速读课文三、四、五部分,刘和珍等人的喋血情况怎样?血痕(罪证)喋血抨击当局杀人血污(罪证)3、学习第六、七部分(罚)⑴总结历史教训:不赞成徒手请愿,大量的流血牺牲只换来极少的成果。⑵提问:淡红的血色怎么又“纵使洗成绯红”?苟活者又为何只看见淡红的血色?第二课时一、明确本节课目标1、探讨两个疑问:见上⑵。鲜血----淡红----绯红----11/42淡红2、研究几个重点文段的语言。二、讨论1、“鲜血”为何变成了“淡红的血色”?2、“淡红的血色”怎么又洗成“绯红”,最后还是“淡红”?提示:①联系语境②关注行文逻辑明确:烈士鲜血虽为庸人随着时间淡忘,但鲜血不会白流,也应当有其影响和意义,人们会逐渐明白烈士之死的意义。在先生看来,这样的牺牲又是不值得的,它最终还是归于“淡红”。三、具体探究重点文段的深层含义。1、第一部分第三段2、第二部分第一段3、第四部分最后一段四、小结1、情感线索主题思想2、先生的“孤愤”和“救世婆心”。五、课外延伸阅读和作业1、课外阅读《读本》中记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2、写1学习心得。12/42六、让我们在本课结束时,齐声朗诵陶渊明的《挽歌》来寄托我们对烈士的感怀和哀悼之情吧。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历史上这滴殷红的血。附陶潜《挽歌》(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硗。马为仰天鸣,风为白萧条。幽室一已闭,前年不复朝。前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共山阿。[李国栋,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近30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通联地址:四川成都郫县一中语文组611730电话:500]作者邮箱:《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三篇】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模板怎么写?下面小编特为大家推荐1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用。《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1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13/42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记念刘和珍君》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如下。①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②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③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朗读、质疑、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大意。②探究法。①导入新课。背景导入法,“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血的历史,200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14/42写下了这悲愤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
本文标题:《记念刘和珍君》教案(通用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11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