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4篇
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4篇2024/X/XX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1摘要: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力、落实高教强省战略、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构建评价体系的同时,提出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客观的选择评价主体、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取代“统一化”的评价标准、评价考核时应注意及时反馈结果。关键词: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45-01一、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意义(一)从宏观角度上看,是提升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力的需要创新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加快技术创新及提高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创业观察项目(GEM)中国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业活动活跃程度与GDP增长率之间有正相关关系。我国创新活动对经济增长与就业促进作用的凸显,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又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为一线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其招生规模与其他类型高校已基本持平。因此,加强高职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提升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力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二)从中观角度上看,是落实高教强省战略的需要200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作出了高教强省的重大决策。通过高教强省,到2020年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一些重点领域将成为培养和造就国内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及优秀技能人才的摇篮,成为知识创新和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心,成为推进文化大发展的阵地。同时,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高高等院校服务能力,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加大贡献率,全面实施“五个服务计划”,即新农村建设服务计划、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计划、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服务计划和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计划。通过实施“五个服务计划”,充分发挥人才在推进发展中的作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引导高校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毫无疑问,在实施高教强省战略过程中,高校责无旁贷,高职院校大有作为。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具有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出现了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技能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等诸多矛盾。现在,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在稳定招生规模、稳步提高大众化水平的同时,把提高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加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外延发展向质量提升、内涵建设的转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着力培养创新人才,从而承担起“高教强省”的责任和义务。(三)从微观角度上看,是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经过30年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作用。但是,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验收情况来看,虽然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如何深化内涵建设成为新的现实问题。高职教育一直强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无不围绕动手能力来设计。由此展开,在内涵建设上高职院校特别注重工学结合模式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需求,仅仅培养技能人才是不够的,用人单位开始更多地需要“四会四精”的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即所培养的人才要“会设计、精工艺,会安装、精操作,会创造、精业务,会沟通、精管理”。这在客观上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构建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二、构建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由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成功人士等多个评价主体构成。评价项目包括: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实践能力等。评价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划分为百分制的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二是划分为A、B、c、D四种等级。具体见图1。三、运用该评价体系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评价主体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评价主体的不同代表了不同的评价目的,也决定了不同的评价结果。评价主体容易受到晕轮效应、宽大效应和近因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将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严重影响评价质量。因此,在选择评价主体时要具有客观性。(二)要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取代“统一化”的评价标准能否准确形成和充分运用评价结论,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对于高技能创新人才而言,每个人的智力、特长不同,不能用固定统一的标准来测试和评价。因此,在评价后取得“不合格”和“D级”成绩的学生,说明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个体的培养。(三)评价考核时应注意及时反馈信息许多学校在考核完毕后,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敢或不愿意向学生提供考核结果的反馈,结果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学生对考核结果及其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产生猜疑和不满,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2摘要:职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实现高端高质高效发展的基础。结合当前基层职工培训工作现状,及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矛盾,坚持把职工培训工作作为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工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找准定位,创新方法,建立完善职工培训管理体系;保证投入,强化运行,建立完善职工培训良性机制;注重开发,畅通渠道,为促进职工人才成长搭建舞台等措施,不断强化基层职工培训工作,为实现企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提供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保证。关键词:职工培训;培训机制;技能人才1当前职工培训工作现状职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实现高端高质高效发展的基础。要实现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关键。因此,必须把强化职工培训工作作为企业一项重要任务,把职工培训工作作为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工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真正把职工队伍打造成为实现企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职工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其落脚点在于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很多单位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根据岗位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让职工从自己的岗位技能入手,尽快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技术人员到现场授课、课堂答疑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偏重理论的做法,提高了培训的实践性。通过各种竞赛选拔技能人才胜东社区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比武等活动,制作完善的执行方案及奖励机制,激励职工练本领,强技能,充分发挥技能操作人员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职工培训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公司内部的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要根据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积极探索职工从新职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多阶段成长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职工培训方法,分阶段进行培养,才能“精雕细刻”出公司需要的人才队伍,为公司的发展创造强有力的人才竞争优势。2基层职工培训面临的现实问题与矛盾通过调查发现,当前职工队伍素质现状与参与市场竞争的需求有较大差距。部分职工思想观念与时代脱节突出表现在仍有部分职工没有正确认清形势,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紧迫意识,导致其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对学习新技术、新经验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认为培训不培训没有什么区别。职工队伍技能结构和文化程度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基层职工队伍中技师与高级技师所占比例仍然相对较低,有学历的职工明显不足,高学历的职工更是凤毛麟角,高级工占技能操作人员总数的比例也不容乐观,从而造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均衡,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3强化职工培训工作的几点对策找准定位,创新方法,建立完善职工培训管理体系明确培训理念。要树立“市场化、现代化、特色化”的职工培训理念。加强关键岗位、重点人员的培训,真正培养出一批素质过硬、技术精湛、业务水平高的职工人才,并通过他们发挥带动辐射作用,推动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实现质的飞跃[1]。突出培训需求。要坚持以培训需求为导向,多途径、多方式开展职工培训工作,才能增强职工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注重学研结合。通过学研结合是强化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要探索建立集培训、研究、试验、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学研一体化培训机制,加强科研攻关,促进培训知识的实践应用[2]。保证投入,强化运行,建立完善职工培训良性机制要建立稳定的培训投入机制。职工培训离不开必要的投资作保证。还要不断完善职工培训设施建设,加强职工培训系统的硬件建设,逐步形成层二级、三级、四级层次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培训平台。要健全良性的培训运行机制。企业在建立完善《职工培训考核制度》、《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的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重培训、重使用的“双重”运行机制。企业培训中心按照培训计划具体实施培训项目,培训效果由企业培训中心与劳资部门共同进行考核,从而形成职工技术技能培训标准化运行机制,以确保职工培训的内容、时间、效果“三落实”。要形成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企业要以挖掘现有技能人才潜力为重点,在促进职工素质全面升级,建立职工成果转化机制,把职工技术核心竞争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注重开发,畅通渠道,为促进职工人才成长搭建舞台梯次开发,多层次优化保成长要坚持外部着眼于深度高效培训,内部着眼于技术、设备、经营和政工等业务培训,实践锻炼要着眼于群众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标准化操作培训,强化落实,注重效果,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要通过培训培养和实践锻炼,实施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条线”开发管理,尤其是在操作技能层面上,要开辟技能操作人员“冒尖”通过,自上而下设立的首席技师、主管技师、责任技师等高技能岗位,为人才成长打通渠道。跟踪培养,全过程关注促成长企业可以通过“项目跟进”的方式,让职工技术骨干跟着科研项目走,在项目运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轮岗交流,全方位锻炼快成长企业要有意识地让技术骨干、技能人才进行岗位有序流动,在不同的岗位工作中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其综合素质。“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成就未来”。基层培训工作要以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为契机,以职工素质建设为重点,以增强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营造“全员培训、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推动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活动的深入开展[3]。使职工通过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为促进企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3摘要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理解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深刻内涵,研究实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是教育管理和评价领域面临的新任务。分析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三维四度五育”融合为逻辑框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框架的初步思路,以期为开展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实践提供参考。作者简介林梦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100083;陈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毛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项目主管,北京100083;任超,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副处长,北京100083;梁梓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处项目助理,北京10008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同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文标题: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12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