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求职安全与权益维护教学目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业矛盾日渐突出,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许多毕业生因急于就业而重机遇、轻权益,甚至委曲求全;一些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故意在签约时给毕业生设下陷阱,以至双方发生争议。据2010年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和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对沪上12所高校461名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报告显示,30%以上毕业生曾遭遇各种各样的求职陷阱。因此,本专题的目的:教会毕业生了解就业权益,识别就业陷阱,运用就业法律和规则来维护自身的权益,顺利就业。主要内容第一节常见的就业陷阱及安全应对策略一、常见的就业陷阱二、求职中的安全应对策略第二节就业权益和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一、就业权益的主要内容二、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第一节常见的就业陷阱及安全应对策略一、常见的就业陷阱就业陷阱是指招聘单位,其它机构或个人,利用大学生的弱势地位(如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就业竞争激烈等),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诱因,采用违法悖德等手段,与大学生达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各类就业意向(协议),以期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陷阱主要表现出四个典型的特征。第一,欺骗性。第二,诱惑性。第三,隐蔽性。第四,违法性。一、常见的就业陷阱就业陷阱可谓五花八门,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1、虚假就业信息2、骗取劳动力3、协议陷阱4、以招聘为借口骗取财物1、虚假就业信息现在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很多:网络、报纸、电视广告、街边张贴、中介等。很多不法之徒就利用这些渠道发布虚假就业信息,特别是网络,求职者很难直接判断就业信息的真伪。如虚饰岗位是求职者遭遇的虚假就业信息中的一种,即用好听的新名词、新概念包装岗位,将其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就是让你去推销产品、做秘书等等。除了这种骗人的手法外,还有高薪诱惑陷阱等。允诺付给你高出期望的薪酬,等到你上岗后做起来,才发现那高薪只是空中楼阁,因为你的业绩根本达不到他规定的高薪起点。一、常见的就业陷阱案例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该公司提出的给求职毕业生的待遇异常优厚,而信息中对于学历的要求竟然是中专以上即可。该公司以低学历求职毕业生,却提出付相当高的工资,值得怀疑。经其向工商部门了解,该公司已不存在。该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一、常见的就业陷阱建议一般单位对人员招聘工作非常重视,会派专人通过各类正规渠道招聘。所以在浏览就业信息时首先应该重视的是看信息发布渠道是否正规,然后再通过登陆有关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查看核实用人单位的工商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通过电话向当地有关部门核实。另外毕业生求职要克服急于求成的焦躁情绪,最好选择由学校、当地教育、人事等政府部门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学校和这些部门信誉好,还可以帮助毕业生把好第一道关。一、常见的就业陷阱2、骗取劳动力有的公司纯粹出于节约劳动力成本的打算而招取工作人员,在试用期后又将其辞退。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甚至没有,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还有一些招聘单位以考试为借口,将公司接下的项目作为考题直接交给应聘者完成,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骗取应聘者的劳动成果,如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软件开发等,最后并不录用任何人。一、常见的就业陷阱案例李强是广告系的高材生,今年3月份到郑州某广告公司应聘。对方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一款家用电器做个广告策划方案,限期3天。3天后,李强带着自己做出的策划方案来到该公司,对方收下后让他回家等通知,然后就再无下文。今年5月份,李强发现一条家用电器的广告“很眼熟”,和他做的方案几乎一模一样,而策划公司正是他曾去应聘的那家。原来,对方招聘是假,窃取他的创意才是真。一、常见的就业陷阱建议在进入试用期前,要多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多向老师和已经就业的师哥师姐取经,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企业的信息,防患于未然。即使在试用期间遇到了这种情况,也不要忍让退缩,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出于对自身知识产权的维护,应在自己的方案、著作、翻译稿等后附专属权说明。如前面的案例中应聘者在提交策划案时最好附上“版权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者将本策划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一、常见的就业陷阱3、协议陷阱第一种为口头承诺。口头承诺如果没有在协议书中白纸黑字予以体现,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协议主体间发生矛盾,吃亏的一般都是学生。第二种是不平等协议。由于大学生维权意识缺乏,在求职中又处于弱势地位,对不平等条款要么不知要么不敢提出异议,使就业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霸王合同”。第三种是就业协议代替了劳动合同。有些用人单位以就业协议替代劳动合同,究其原因,是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中的许多约定不符合劳动法规定,如果签订劳动合同,许多不合法约定将不存在,难以实现对大学生的约束,不能达到其违法用工的目的。一、常见的就业陷阱案例长春市某大学10名学生集体到广西的一家民营企业做食品检验工作。当时该企业给学生的口头承诺是:月薪4000元,外加年终分红;工作满一年,分房;工作满三年,配车。所有人都认为这几个学生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10人没有和该企业签订任何的书面合同,就去了广西。到了广西之后,急于求成的学生们草率地与该企业签订了工作合同。一个月之后,所有人都大呼上当。他们的月薪确实是定在了4000元,但是在工作中他们经常违反合同上的“霸王条款”。例如,迟到一次罚款500元;在食堂吃饭,剩饭、剩菜罚款100元。结果,大家一个月工作下来,扣掉各种罚款,实际发到手里只有可怜的三四百元钱。学生集体反抗,说要辞职不干了,该企业拿出工作合同,要求每个学生交8000元的违约金。学生说,在学校谈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该企业则表示,请拿出证据来,众学生木然。一、常见的就业陷阱建议签约是一件慎重的事情。毕业生在求职时必须清楚,所有的口头承诺都是无效的,也不可能完全兑现。一定要按照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而且在毕业后应该签订劳动合同。把双方口头商谈的内容全部写进协议,签约前还应反复检查,保证协议内容无歧义和遗漏。同时要敢于向企业提问,认真了解企业的情况,充分论证后再签约,绝对不要签订“霸王条款”。必要时,毕业生还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常见的就业陷阱4、以招聘为借口骗取财物调查显示,职场中最大的骗局当属收取保证金、押金,其比例占到了28.16%。国家劳动和人事等有关部门早就明文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抵押金、保证金等费用,对于员工的培训费用,应当从企业成本中支出。有些企业和公司置国家规定于不顾,巧立名目向应聘者收取费用,就是因为许多毕业生不了解国家这些规定。一、常见的就业陷阱案例毕业于玉林师院的黎小姐毕业近一年仍没有找到工作,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名自称曾在某职业技术学校工作、名叫梁×德的女退休人员。该退休人员说,只要交一定费用,就可帮忙找一份跟公务员待遇相同、“可入编”的正式工作。已待业近一年的黎小姐便按梁×德的要求,分3次将父母辛苦筹集的3.5万元现金交到了对方手中。梁×德言明,这3.5万元只是定金,事情办成后,黎小姐还得交3万元。梁×德说,她可以办很多单位,若是想进公、检、法机关,还要多交不少钱。梁×德收钱后,先是表示要将她办进一所学校,后又说她专业不对口,打算换“良庆区粮油储备局”这个单位。她每次给梁打电话,梁都以“得了得了”、“上报人事局了”、“领导去北京出差,回来就面试你”等话搪塞她,并要求她“不能去了解,只能到我这一层”。后来黎小姐报案之后才了解到梁×德的不是什么退休教师,她以前在南宁市某县教育局工作,根本无法帮人解决工作。一、常见的就业陷阱建议首先,摆正心态。大学生就业,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寻找一个奉献才华、收获成长的工作,有自信的人才能够从容应对。要把企业的发展和自己将要做的工作放在首位,把利益放在次位,这样就不会轻易陷入骗局。其次,找工作时,一定要了解清楚所求职单位的真实背景和性质。投简历前,可以通过自己的朋友、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各种关系核实单位的真实性。再次,国家明令禁止在招聘过程中以任何的名义收取费用,包括培训费、服装费等。但凡要求缴纳费用的都应该警惕。一、常见的就业陷阱二、求职的安全应对策略1、求职前的安全问题2、求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3、求职遵循5·3·5原则第一节常见的就业陷阱及安全应对策略1、求职前的安全问题层层过滤,确保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1)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看,该单位登载的营业项目、招聘广告刊登的项目、公司现场所见三者是否相符;(2)通过登陆有关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查看核实用人单位的工商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通过电话向当地有关部门核实;(3)谨慎过滤求职广告,看报纸或网络搜寻求职信息时,应注意,凡具有以下特点的招聘广告,不要贸然应聘:不明载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及联络人,仅留电话或邮政信箱者。招聘的职位没有资格、条件的限制,或条件过于宽松。不可思议的高薪或高福利。譬如待遇优厚、工作轻松、纯内勤、免经验、可借贷等,当你真的去应聘时,发现很容易就被录取。当你电话咨询该公司的业务性质、服务项目及工作内容时,该公司不予以明确答复或语焉不详或交代模糊者。电话中吱唔以对,似皮包公司。二、求职的安全应对策略二、求职的安全应对策略2、求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1)擦亮眼睛,识别就业陷阱(2)处处留心,确保人身财产安全(3)面试、报到时多观察(4)谨慎行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二、求职的安全应对策略(1)擦亮眼睛,识别就业陷阱面谈时,对方所提工作内容空泛不具体时,不要被夸大言辞所迷惑。面谈时,身份证、毕业证书及印章等证件,不宜给对方;不可轻易出示银行账户号码及密码,以免不法之徒有机可乘。需要花钱才能录取成为公司员工或职位的,或者是购买产品才能领到底薪者,就是有问题的公司。不要购买直销的产品,如:化妆品、珠宝、保险等,这极有可能是类似非法传销等非法组织设置的陷阱。进行面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用人单位要你交保证金或其它培训费用(如报名费、训练费、材料费等)时,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为了保住工作而盲目交费。签订附加就业协议应谨慎,看清内容再决定。如:一定要注意“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包括工作时间)、“劳动报酬”、“违反劳动合同应承担的责任”和“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等内容。要求提供亲友名单,身份证号码(复印件)均可能有诈财之患,要注意避免!很频繁地刊登广告,常常连登一周,甚至一个月者。二、求职的安全应对策略(2)处处留心,确保人身财产安全观察该单位是否部门清楚,是否每个人都有工作在做。正常的用人单位,通常是人事部门在办理面试求职人的工作;但有问题的单位,则往往是所有的职员都在接待新进面试者。另外应注意,观察面试的过程是否草率。是否天天都是应聘者川流不息,好似该单位的主要业务就是接待应聘人员。留意所应聘的职位是否真实存在,有时候职位的名称好听,但是不符合实际功能。注意看该单位的摆设,是否像是天天都有人在办公,还是办公桌上空空如也,甚至连档案夹里面也是空的。二、求职的安全应对策略(3)面试、报到时多观察当前往面试的第一天或职前训练的前几天,要留意该单位是否隐瞒工作性质及业务性质。主试官说话轻浮,暧昧不清,眼神不正常等都是危险的前兆。有不安全、不对劲的感觉或不正常的状况,要以某种借口来迅速离开该单位为宜。面试地点偏僻、隐密或是转换面试地点的状况,或是要求夜间面试者,皆
本文标题:求职安全与权益维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4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