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送元二使安西》精编教案设计3篇
好文供参考!1/17《送元二使安西》精编教案设计3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送元二使安西》精编教案设计3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材讲解:《古诗两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六组的首篇课文。这一组员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目的是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绪,领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而本文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生动地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聚诗句,培育对祖国诗歌的酷好之情。教学的重面应该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内容的根本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领会作者的思惟情绪。教学目标:1、有情绪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领会朋友之间的深厚交情。好文供参考!2/17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好之情,培育课外主动积聚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好。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或积聚过的几首送别诗。2.揭露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诗人的质料和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3.初读本课两首古诗,读准字音,大致了解两首诗的异同。二、精读诗歌,深切理解。(一)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1.板书诗题,自读古诗。弄清诗中谁送谁,谁别谁,明白送别时的主客之分,了解有关“送”的内容。2.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白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质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交情的故事。(评:在师生交流中,经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好文供参考!3/17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1.自由练读全诗,注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读正音。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东西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4.集体交流。(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面切磋的题目。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1.师讲述李、孟真挚交情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其余深情作好铺垫。(面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要害处”,有一语道破之妙。)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2)师生共议“烟”的富厚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发生无限遐想。(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好文供参考!4/17(面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妙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5)引导朗诵前两句。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1)品第三句,畅所欲言,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领会诗人仁立凝看远帆的情景。(2)领会李白目送风帆远往时间之长,对朋友情绪之深。(3)从最后一句中,领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4)引导朗诵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自由组合演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朗读。(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面拨学生如何读出平铺直叙,触发学生深切领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领会,果而多样化的反复朗好文供参考!5/17读,是培育语感的殊途同归。)五、回保全诗,归纳升华。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融合的表达方式。2.略读第二首诗。3.激发学生领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爱好。总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教学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2、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正确读题。二、读诗好文供参考!6/171、师范读:教学平仄规律。2、生自读诗文:交流质疑: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随机体会诗情: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师:西出阳关无故人。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好文供参考!7/17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师生配乐朗读。)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师生:再来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三、唱诗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师生清唱,体会诗情。四、吟诗1、半读半唱叫作吟。2、师示范。3、生跟学吟。五、舞诗好文供参考!8/17吟之不足则舞之。生学习手语。师生边吟边舞。六、拓展,深化诗情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教学反思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3《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好文供参考!9/17为你带来《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教学重难点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教学准备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搜集送别诗。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好文供参考!10/17帮助者和引导者。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三、感悟“柳”“酒”中蕴涵的情意。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2、指导感情朗读。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好文供参考!11/17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6、感情朗读。(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2、感情朗读。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4、背诵古诗。(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好文供参考!12/17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五、拓展延伸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设计理念: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1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点评:1、在学生读、品、赏、背本节课所学古诗基础上,老师相机引出了“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将学生带入到另一个境界,通过对比,更深地体会元二的好友对元二的不舍和担忧,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创设环境。2、后面开放性的拓展,将本节课的学习放入到我们国家特有的古诗词传统文化中,使学生课堂的学习成为了置身教室而心飞扬,一诗切入而领略浩瀚诗的海洋。)《送元二使安西》反思1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好文供参考!13/17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
本文标题:《送元二使安西》精编教案设计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65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