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骨干教学心得感悟5篇
骨干教学心得感悟5篇1篇优秀的感言是怎么样的呢?当我们经历一些事情或者面临某些场景的时候。感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感受,感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感受。以下是由我们收集分享的“骨干教学心得感悟5篇”,欢迎来访我们的网站参考下载我们的内容获取新的灵感!骨干教学心得感悟1作为265工程的首批学员,我荣幸地参加了今年暑假为期十天的培训,聆听了专家教授的讲座,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讲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李凤来教授讲解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对我的触动颇深。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高中各学科特别是地.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二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地.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特点,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中学地.教与学的改革深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在网络环境下,谁拥有网络,谁就拥有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载体,学生的思维敏捷、兴趣广泛,电脑操作技能强,获取知识快,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某方面拥有比教师更多、更深刻的地.知识。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放下架子,转变观念,从知识的传导者的角色转变为信息海洋的导航者、个体学习的指导者、学习生活的的组织者、合作探究的辅导者。总之,通过这十天的培训,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很多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从思想上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这必将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骨干教学心得感悟2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研修班的学习。在培训学习期间中,我克服了旅途的劳累和身体的不适,遵守培训研修学习纪律,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聆听专家学者们的专题讲座及,同时还与各兄弟学校的一线教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虽然培训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是感触良多,收获也不少。下面是我的粗浅体会。一、开拓视野,充实自己知识是要不断的更新的。特别是生物科学发展是很快的,知识更新很快,教材的知识总是具有滞后性,所以尽管教学多年,却总会在教学中发现知识不够用,迫切需要获取相关的新的专业知识。这次的学习,生科院安排的结合中学教学中各方块知识的重点难点知识的拓展,以及在课堂内外的与老师们与同行的交流探讨,对原先模糊不清的变得明晰了,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而欣喜。例如,听了黄秀明老师的动物生理课的拓展后,对动作电位的产生、变化等知识更加明了。听了宾金华老师的细胞生物学的课后,对不同类型的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过程更加清晰。周先叶老师的关于种群的增长及调节的授课,再加上课堂的讨论,原先有争议的问题达成了共识。每个老师的授课,都有让我有所收获的的地方,很感激这些的老师的认真负责。二、促进思考,发现不足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多,为什么别人能做得那么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而我就不能呢?邹寿元老师也是一线老师,相信在华附的教学任务也不轻,为什么能在教学之余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并取得相当不俗的成绩,比如单单是50多篇的论文这一数字就让我们觉得怎么可能做到?肖小亮老师也是一线老师,很年轻,可是你看他从带学生做课外活动到做综合实践活动到做课题研究,并出书,所获得的那么多的各级的奖项等等丰硕的成果不得不令人佩服!也许,正如闫德明老师和肖小亮老师所说的那样:我只是比别人多一点。对,比别人多一点,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的行动,多一点的付出!这就是成功的秘密!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教学的有心人,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得更好!三、激发信心和热情中学教师能做研究?在此之前,总觉得是不可能的,聆听了专家们(如邹寿元老师)对教研的诠释,理解到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中小学教学研究应属于应用型研究,应定位为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上所进行的研究。定位清晰之后,打消了我的怀疑,原来,中学教师也能做研究的。专家们又“手把手”地传授地做研究的基本方法。黄牧航教授的“教师从职业化走向专门化”以及李娘辉老师的“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为我们打开了做教研的一扇窗,接下来当我们尝试做课题研究时就可依样画葫芦了。我的信心和热情被激发出来,是的,要转变观念,不要只想当个教师匠,相信,当我们有了信念,坚持做教学的的有心人,我们也可以做教研,也可以把教师这一职业做得专业化。一个人如果总是处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是很容易变成庸散的懒惰的。正如此前的状态,每天忙着日常的教学工作,忙着备课上课改作业做试题,周而复始,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的思考,没有时间对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没有总结没有提炼。感谢这次的培训机会,让我能重新回到母校,做回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促进师生不断进步。骨干教学心得感悟3很幸运,能够在20xx年4月成为XXXX名师工作室成员。XXXX年6月评为区骨干教师。我感到既有压力,又有挑战自我的动力。一年的参与,让我感受到了名师为人精神的底蕴,治学人格的魅力,感受到了工作室伙伴们孜孜以求、勤于实践、勇于探究的品质。享受到的是专家点石成金的喜悦,收获的是心灵一次次的感悟。学习、实践、反思,在XXXX名师工作室学习的每一天使我教书育人的步伐越发艰实、越发轻快!一.育人,升华师德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教师,我的职责不仅是在三尺讲台上授业解惑,更要在为人精神上身体力行。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邵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深刻意识到: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要教会他们做人。我多次被学校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我始终认为付出辛勤汗水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是自我实价值的最大体现。二.学习,提升内涵。自从成为名师工作室一员后,自己投入到了阅读专业教学杂志等理论学习中,如坚持阅读《XXXX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做研究》、《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数学教学设计》等,并做了大量读书笔记。邵老师有着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他亲自挑选适合我们实际需求的学习材料装订成册,这些精挑细选的文章有效地帮助我们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邵老师还安排了形式多样、合理有效的工作室活动,包括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学习体会交流、听高质量的专家报告等等。如教研员张斌辉老师针对孙申磊的公开课做了“如何看课”的专题辅导,让我们接收到了最新的信息;科研专家张才龙老师的科研报告及杨向谊老师的科研辅导让我们对科研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科研人人都可以做。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提升专业素养,为数学教学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实践,催生智慧在邵老师的推荐及悉心指导下,我受华师大培训中心之邀上了三节公开课:在同济二附中进行的七年级新授课《分式》和《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桐乡六中进行的九年级专题复习课《数形结合在二次函数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听了工作室成员八节精彩的公开课,有试卷讲评课、专题课、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等。在经历了磨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环节后,对很多教学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练兵中,从教案的设计到试教,从试教到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再从修改到公开课的准备,每走一步都给我更多的感触,促使了我的成长,使我收益匪浅。四.反思,提升师能我积极投入了教学科研的研究,坚持用科研促进教学。进行了课题《初中数学错题集的建立、利用及开发的探索》的研究。这一课题在徐汇区第二届学术节“名师工作室风采展示”中进行了中期汇报演讲,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一年的学习,我对科研的认识及自身科研意识得到了加强。定期总结,不断反思,不仅提升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同样也促进了自己平时的教学。除了工作室的课题外,我积极参加学校关于情趣教育的课题。将近一年的“名师工作室”学习,我确实进步了不少。自己把在名师工作室学习到的内容不断应用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我也清醒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如自己还存在惰性思想;实践和理论水平还非常有限;区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得还不够等等。我会继续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天的学习和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反思,挤出时间阅读专业书籍,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水平。骨干教学心得感悟4源于对观察的推理易于对观测的理解2011年3月24-25日在三小有幸参加全省最高级别的教学研讨会,会上10位获得省教学评比一等奖的青年教师提供了精彩的观摩课,这次活动共研究三个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三角形的内角和》、《毫米、分米的认识》。做课教师们都是强调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数学模型有:三重特性模型、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数学模型、毫米模型和分米模型。他们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发现: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认知心理学认为:模型是源于对观察的推理而且抽象的数学结构,建模的目的是观测易于理解,所以就用了这一句“源于对观察的推理,易于对观测的理解”来概括这次课堂教学的特点。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的认识,请专家给予指导。1,注意经验,找到建模的起点。二小的臧老师上课开始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再让学生说出2、5的倍数的特征,接着老师问:为什么判断2、5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呢?以16、24、138为例,用小棒图演示2个2个地分没有剩余,回顾建立2的倍数的特征模型的过程,为后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3个3个地分没有剩余是3的倍数,有剩余不是3的倍数,为建立数学模型找准起点。再如青岛的王老师引导学生拿尺子量10厘米的小金箍棒时回顾厘米的模型,再用厘米这个模型去测量5厘米半的小金箍棒时,发现5厘米多而不到6厘米,就激起学生建立毫米这个数学模型的欲望,为后面建模打下基础。2、提出猜想,尝试举例验证模型。数学模型的思维过程:寻找相关信息,提炼相关信息,提出模型假设,尝试验证,调整定稿,应用模型,总结。米老师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在判断了2、5的倍数后,引入研究3的倍数是特征,米老师对学生说:没有大胆地猜想,就没有创新,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目的是激发学生提出假设模型,米老师把学生的猜想一一板书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找3的倍数来验证,让学生用验证来推翻或支持黑板上的逐条猜想,学生通过观察推理:个位上是0、1、2、3、4、5、6、7、8、9的数不能作为3的倍数的特征。米老师又问:对3的倍数的特征又有什么新的猜想。一生提出: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加起来又有什么特征这个假设模型。米老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通过举正例和反例来验证这个假设模型,学生经历了观察、推理等思维活动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本文标题:骨干教学心得感悟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77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