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草原教案【精编4篇】
草原教案【精编4篇】每位老师在开课之前都会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样他们就能仔细安排每份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教案的完整性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的前提条件。如果您正在寻找答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为您准备的“草原教案【精编4篇】”吧!草原教案篇【第一篇】第二课时美丽的夏牧场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教学过程: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4/40x0x0xxxx|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好奇。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1、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1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老师出示图谱○○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草原教案篇【第二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草原放牧》,感悟音乐的表现和创造,逐步激发对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过程与方法】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两部作品中发挥的不同艺术作用。【知识与技能】学习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并能哼唱乐曲主题旋律片段。【重点】通过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难点】探究音乐要素在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多媒体、音响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学会聆听》节目,我是这期节目的主持人。在我们开始聆听音乐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①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听歌吗?②通过歌曲大家都能感受到什么,可以举例子说明吗?(学生自由举手发言)教师进行总结: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播放一段音乐时,我们不只是听,还要会听,听它音乐方面的特点,听它表达的情感状态等等。我们可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每个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一首作品,那么大家从哪些方面进行鉴赏,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些基本知识。1、回顾音乐要素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色彩。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声等等。一般音乐是通过其形式要素来体现情感和特点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力度是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是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2、欣赏《草原放牧》(1)欣赏并回答问题①哪些音乐要素发挥了主要作用?(节奏、力度、速度等推动音乐的发展变化。)②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③音乐情绪是怎样的?(生机勃勃、活泼的,能想象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情景。)《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着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这部作品是根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乐曲采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将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2)分别欣赏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学生练习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再加入旋律线哼唱主题旋律,最后加入速度、力度感受主题情感。通过练习对比分析两个主题:①第一主题是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这一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通过节奏、配器上的一些改变使音乐趋向热烈、欢快。②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角度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现实生活。它好像在对美丽而辽阔的草原进行着如歌似的赞美,又好像在描画着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像内蒙古人民在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第二主题是一段颇具内蒙古长调色彩的旋律。最后完整欣赏《草原放牧》,学生比较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面各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风格情绪的作品是通过何种音乐要素体现出来的,并由此发现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如何聆听感受一首音乐作品。同学们课下可以更多的了解、欣赏《草原放牧》的故事以及相关的音乐片段,并学唱。下节课,老师找同学来进行歌曲的解说。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草原教案篇【第三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重难点分析: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课前准备:1.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2.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三)同桌互读。(四)检查朗读。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说?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课件出示)“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导入:草原的景色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给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给作者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一)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五)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草原教案篇【第四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草原》。5.板书课题:草原。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2.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3.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4.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5.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
本文标题:草原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84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