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水的变化教案5篇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一些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网友现在向您推荐水的变化教案5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浏览本站。水的变化教案篇1一、揭题引入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项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课前,老师叫大家收集了有关农业变化的有关知识,现在谁来介绍介绍?3、学生介绍农业的变化。是啊,农业的变化真大,都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4课。4、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3、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4、出示生字卡片,小组开火车认读。三、学习课文,了解农业的变化。(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我到农业展览馆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二)学生汇报农业有哪些变化。(三)学习第2自然段。水稻之父——袁隆平2、袁隆平爷爷立了什么大功?3、你还知道袁隆平爷爷的哪些事迹?。四、自学第3-5自然段。要求:自读课文3-5节,然后小组说说我在展览馆里还知道了农业有哪些变化。1、思考讨论①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大棚里仍然百花盛开,瓜果飘香?“百花盛开”、“瓜果飘香”是什么意思?②“彩色棉花”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③为什么不用泥土,植物靠水也能长得十分茁壮?“十分茁壮”是什么意思?2、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学习结果。3、师相机放课件。说说你还了解“大棚”的哪些知识以及“彩色棉花”和“无土栽培”的哪些知识?4、指导朗读3-5节。五、学习第六自然段1、为什么农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2、齐读第6自然段。3、农业还有哪些变化呢?六、布置作业水的变化教案篇2片段一:师:请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学生动手操作)①拼成的长方体体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体积和有没有变化?②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有什么变化?师:那么重叠2次,表面积会减少几个面?重叠3次、4次呢?这样的结论是不是正确呢,请你先拼一拼,再观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生3:正方体的个数减去1的差乘2就等于减少的面积。反思:学生答案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出人意料,但可以看出他们都在认真思考,积极动脑。由此看来,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需要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想想自己平时在这方面可能做的还不够,今后应每堂课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那样必然会出现精彩纷呈的局面。片段二:出示题目:把10个火柴盒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最省材料?师:题目问哪一种包装方法最省料?实际上就是比的什么?生1:数一共减少了多少个面,减少的面的面积大而且要尽量的多。师:我们先不用量量算算的方法,而要凭眼睛去看看数数,现在用10个火柴盒拼成的大长方体,你们觉得是数减少的面容易,还是数外面留下的面容易。师:现在手中只有10个火柴盒,一次摆一种,每摆一种,就记下三种面的个数,填在表中。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每次大中小三种面的个数情况记下来。最后进行比较,看看哪一种摆法表面积最小。小组交流,形成一些判别的规律、掌握比较技巧。师:刚才有人提出量量算算的方法。正好刚才有几种摆法,大家一开始对它们表面积的大小有疑问,现在请你算算它们的表面积,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对不对?学生计算,验证刚才的想法。反思: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出表面积,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怎样包装最省材料,但是就失去了今天学习表面积的变化的意义。这个活动是在前面学生初步感知表面积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为了避免活动的盲目性,让学生进行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再开展活动,进行研究,提高效率。最后,通过计算,让学生进一步确信最佳的包装方法。这样通过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水的变化教案篇3一、体会什么是变量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2、骆驼的体温变化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3、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二、巩固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三、练习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水的变化教案篇4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但是,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欢迎啊?生:鼓掌。师:我们一分钟最多能鼓掌多少次呢?通过学生猜测和实际尝试,得出学生一分钟鼓掌的次数,接着设问:2分钟、4分钟、8分钟、10分钟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二、设疑自探: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利用导学提纲自学课本51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题与第?题比较,第?题与第?题比较,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乘了几?积怎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题与第?题比较,第?题与第?题比较,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因数除了几?积怎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例3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6×2=126×20=1206×200=1200第二组:20×4=8010×4=405×4=20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三、解疑合探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然后出示根据8×50=400,直接写出16×50=?32×50=?的得数,进一步归纳总结发现的规律,然后分小组讨论,自己当小老师出题验证发现的规律,最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然后出示根据8×50=400,直接写出8×25=?2×50=?的得数,进一步归纳总结发现的规律,然后分小组讨论,自己当小老师出题验证发现的规律,最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四、运用拓展1、先找出规律再填空:12×8=9640×21=84012×16=19240×7=21012×32=38420×21=42012×64=7682、判断: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5。()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3、一块宽为8米的长方形绿地面积为560平方米,要求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24÷8=3560×3=1680(平方米)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1680平方米。五、质疑再探:探究: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六、板书设计:第一组:第二组:6×2=1220×4=806×20=12010×4=406×200=12005×4=20积的变化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出新知,再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这节课上下来还是存在许多问题:1、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
本文标题:水的变化教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86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