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食品添加剂相关安全知识研究
食品添加剂相关安全知识研究摘要: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必不可少的主要基础配料,其应用水平是食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食品添加剂已被列为我国加速开发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很难有现代化的食品工业”。随着食品工业和添加剂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苏丹红、三聚氰胺、特仑苏等事件的爆发,让食品添加剂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同时让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隐患产生后怕。食品添加剂问题很难彻底解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只有让大众对食品添加剂有个了解,以及一些相关企业和部门严格依法进行相应的操作,才能避免食品添加剂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功能;检验;安全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制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改善日感、口味以及防腐等重要任务,但是如果食品添加使用不当将会对人体造成重要的影响。要解决食品添加剂问题,首先要让大家食品添加剂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还要食品制造企业重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重视滥用添加剂的危害。1食品添加剂概述1.1定义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4]。1.2功能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其主要作用大致如下:○1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败坏变质。○2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3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4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5有利食品加工制作,适应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6满足其他特殊需要。○7有利于食品资源的开发。○8有利于原料的综合利用[4]。1.3一般认为安全者按FAD规定,凡属于安全者,均应符合下述一种或数种范畴。○1凡在某一天然食品中存在者。○2已知在人体内极易代谢(一般常量范围)者。○3其化学结构与某一安全物质非常近似者。○4在广大范围内证实已有长期安全食用历史者[1]。2我国对添加剂的相关管理2.1相关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U生部于2010年4月22日发布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应符合6条要求。一足不应当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二是不应当掩盖食品本身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最缺陷;三是不可以掺杂、掺似、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四足不应当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五是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食品中的用量;六是食品丁业用加工助剂应当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去除,有规定允许残留量的除外。2.2我国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物质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有使用限量规定的和按生产需要使用的两类。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应标示具体名称,其他食品添加剂可以按GB2760的规定标示具体名称或种类名称。《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标签应当对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按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标明。允许使用的物质如下:2.2.1防腐剂:2,4一二氯苯氧乙酸;2一苯基苯酚钠盐;4一苯基苯酚;苯甲酸及其钠盐;丙酸及其钠盐、钙盐;单辛酸甘油酯;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及其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及其钠盐,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及其钠盐);二甲基二碳酸盐;--氧化碳;液体二氧化碳(煤气化法);桂醛;联苯醚;纳他霉素;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稳定态二氧化氯;双乙酸钠;硝酸钠,硝酸钾;亚硝酸钠,亚硝酸钾;乙萘酚、乙氧基喹;仲丁胺;乳酸链球菌素;噻苯咪唑;山梨酸及其钾盐;硫磺。2.2.2抗氧化剂:4一己基间苯二酚;D一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茶多酚;BHA;BHT;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没食子酸丙酯;迷迭香提取物;植酸,植酸钠;竹叶抗氧化物;羟基硬脂精(氧化硬脂精);维生素E,TBHQ;磷脂。2.2.3漂白剂和面粉处理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低亚硫酸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L一半胱氨酸盐酸盐;碳酸镁;偶氮甲酰胺;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3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及问题目前,从消费者、食品生产经营者到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局限性。据统计.全世界食品添加剂约有14000种.常用品种约1000种。美国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3000种,日本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2000种,欧洲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2000种。中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近2000种.按功能分为22类,用于16大类食品。从国外食品工业发展的历程看,食品添加剂产业在我围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今后若干年将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出现的某些特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使食品添加剂成为食品安全隐患的代名词。近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相关从业人员在食品中违规、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具体表现为: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名单之外的物质,如使用吊白块、苏丹红;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的。在食品相关过程中违规使用各种化学物质,如甲醛水产品、三聚氰胺乳;超量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如硫磺熏黄花菜、果脯中使用甜蜜素、饮料中使用防腐剂。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对食品添加剂实施了两次专项整治,违规、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得到有效遏制,但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仍是目前及今后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种种添加剂事件都在表明食品添加剂的合理、科学、规范使用还没有达到要求,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目标还没有达到[9]。4食品添加剂的检验4.1食品添加剂检验技术测定项目与方法毒性试验是食品添加剂检验的重点,为了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食品添加剂的检验首先要对毒理学进行研究。我国卫生部发布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共分四个阶段。毒理试验的四个阶段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致突变和代谢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2]。4.2食品添加剂毒理试验食品添加剂毒理试验包括急性毒性实验、亚急性毒性实验和慢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指给予一次较大剂量后,对动物体产生的作用进行判断。可考察受试物质在摄人后短时间内所呈现的毒性,从而判断对动物的致死量(LD)或半致死量(LD50)。亚急性毒性实验:指在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被测试物质的对性对重要要器官或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估计发生这些影响的相应剂量,并为慢性毒性实验做准备。其实验内容与慢性毒性实验一样,但实验期相对较短,一般为3个月左右。慢性毒性实验:指研究在少量被测试物的长期作用下所呈现的毒性,从而确定被测试物质的最大无作用量和中毒阈剂量。慢性毒性实验在确定被测试物能否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上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最大无作用量(MNL),又称为最大无效量,指长期摄人被测试物仍无任何中毒现象的每日摄入量(mg/kg体重)。中毒阈剂量是指最低中毒剂量,指能引起机体某种轻微中毒的最低剂量。通过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毒理试验能够有效的确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与使用,同时还对食品添加剂的毒性进行了分析与检验,有效的保障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安全。4.3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确定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确定首先通过对慢性毒性试验得到的最大无作用量进行分析,但是将动物数据用于人体考虑到个体或品种的差异,一般缩小1O0倍。同时还受对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以及平均体重每日允许摄人量等进行分析,再根据膳食中含有被测物质的每日摄入量计算出食品添加剂在某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6]。4结语食品生产者,即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者,在选择食品添加剂时应注意绝对不能使用非法添加剂,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本身应该经过严格充分的毒理学评价程序,证明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即进入人体后,能参加人体正常的物质代谢,或能被正常解毒过程解毒后全部排出体外,或因不被消化道消化吸收而全部排出体外。而且所选用的食品添加剂不能对食品的营养成分有破坏作用,也不影响食品原有的质量和风味。即使是合法的添加剂,也只有在必要时才用。同类添加剂中应选用毒性最小的。生产企业还应在食品的包装上如实注明该食品中所使用的各种添加剂,让消费者有知情权。相关质检部门在对食品的质检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检验程序操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对不合格的食品要及时驳回厂家,并勒令其停止生产。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区别对待非法和合法的添加剂,不能因为非法添加剂事件而祸及合法添加剂,害怕所有添加剂。有些添加剂属于维生素,适当添加对身体是有益无害的。消费者还应该养成在购买加工食品时仔细看其成分、配料表的习惯,否则标的再详细也没有用[7]。一旦发现有违法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只有这样,才能让食品添加剂得以合法规范的使用,让类似于苏丹红、三聚氰胺、特仑苏等的添加剂事件不再发生,让人们不再对食品添加剂闻风丧胆。参考文献[1]黄文主编.食品添加剂检验[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1:16[2]黄文,蒋予箭,汪志君,肖作兵主编.食品添加剂[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8:12-13[3]王世平主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4]胡国华主编.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4[5]顾力兵.食品添加剂:不可忽视的问题[J].食品开关,2010.02:027[6]梁子伟,练春连.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11[7]方舟子.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剂[J].健康管理,2010.7:46-49[8]刘引.论我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质量安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0.6[9]邹志飞,陈永红,李建军,蒲民.各国(地区)防腐保鲜类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比对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17(2):157-165
本文标题:食品添加剂相关安全知识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1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