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
1/15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写作指引】此例精选办公文档“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便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编辑吧!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第一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因为这是让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工作提高到新水平的重要保障。精神文明创建,顾名思义就是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以精神为统领、以文明为先导、以创建为桥梁,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为手段,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服务与改革开放、服务于建设发展、服务于攻坚克难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服务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要着眼人民的福祉、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固守生态和发展的底线,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企业、文明村寨以及文明城市的创建,无不是为了形成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家园、文明氛围和情感纽带。只有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灵魂的一个个公民个体道德的涓涓细流,才能逐渐汇聚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最终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泰民安的国家格局。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乡村,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是凝聚力量、形成共识、促进团结、维护稳定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爱国,才能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才有核心意识、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和家庭意识,才能顾全大局;因为敬业,才有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吃苦意识、攻坚意识、科学意识和反思意识;因为诚信,才有看齐意识、求真意识、创业意识;因为友善,才有团结意识、奉献意识、率先意识和服务意识。对于贫困家庭的感同身受,让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步伐更加豪迈、信心更加坚定、意志更加坚强、措施更加有效。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岗位和家乡以及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时代的忧患和深谋远虑,让我们涌现出许许多多心系群众、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的党政领导,涌现出前赴后继的救灾志愿者、捐款热心人和见义勇为者,才有敢于坚持“打假”、义务“打拐”、志愿“反扒”和举报涉毒、监督腐败、仗义执言的斗士,才有了医者仁心的德高医生、义务支教的热血青年、献身科学的一代代航天人、反哺家乡的创业先锋、扶贫攻坚的“第一书记”、遍访群众的帮扶干部,才有了一些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捐出最后一笔党费的家国情怀,成为闪耀最美初心、最具文明色彩、事迹最为感人的诚信中国人、坚强中国3/15人、欢乐中国人、文明中国人、幸福中国人、善良中国人、高尚中国人和出彩中国人以及中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文明景点、文明村镇、文明街道、文明城市,才有了中华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层出不穷的、让人称颂的精神文明的壮丽诗。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传承,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以及文化挖掘,经济的建设、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巩固、旅游的开发、法治的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是不变的主题和方向。西北农业人大学守望麦田的共产党员王辉不忘初心、不忘宗旨,海雀村的文朝荣为改变家乡面貌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女愚公邓迎香带头在崖壁上修公路、黄大发几十年坚持在悬崖上为群众开凿生命渠、贵阳盲人教师王芳义务为学生开始心理辅导课、郭明义热心公益坚持献血……正是这无数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坚持以精神为引领,他们的铮铮铁骨、拳拳真心、谆谆誓言、腔腔热血和深深足迹,汇聚成一股股精神的江河激流,在大地上回响,在山谷间回应,在新闻上热播,在人世间流传,谱写了优秀共产党人爱岗敬业精神的不朽诗篇、爱国爱家的奋斗诗篇、诚信友善的人格诗篇、践行宗旨的美丽诗篇和感天动地的魅力诗篇。坚持以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通过创建活动树立文明新风,有针对性地解决诚信缺失、拜金主义、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精神为引领,正如刘奇葆强调的,一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提倡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氛围;二要大力倡导勤俭简朴的生活方式,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做起,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努力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三要广泛发现和表彰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善行义举,产生良好示范效应;四要要发挥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涵育作用,推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五要倡导全民阅读,扶持实体书店发展,为群众读书创造便利条件,努力打造书香社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弘扬崇德向善的价值力量。如果我们按照这五途径认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就一定不会是空话。坚持以精神为引领,我们的灵魂就能得以不断的洗礼,我们的境界就能得以不断的提升,我们的成绩就能得以不断的刷新,我们的风气就能得以不断的转变,我们的故事就能得以不断的感人,我们的建设就能得以不断的保障,我们的和谐就能得以不断的实现,我们的社会就能得以不断的进步,我们的国家就能得以不断的富强。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第二篇】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5/15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统筹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着力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围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加快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改、马上改,对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科学统筹、优先解决,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要坚持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目标促进稳定,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积极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事业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推进改革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坚持让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拓宽渠道、丰富形式、创新实践、完善法治,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聚焦群众关注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要坚持调动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谋事决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激励人民用劳动和奋斗落实改革发展各项任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本在于坚持共建共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就是7/15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努力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完成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任务。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坚持把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落实资金、政策倾斜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建立健全返贫和新生贫困人口监测和帮扶机制,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努力完成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大任务。坚持把维护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做好中长期国家重大安全风险研究预判,特别是要深刻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经验教训,抓紧完善重大疫情、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水平,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把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制度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加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紧盯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强化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抓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加快构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程序公平的保障体系,增强制度政策的耦合性协同力,为促进公平正义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制度支撑。要以促进公平正义为重要取向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和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加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依法惩治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弘扬正确公平观、正义感,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要通过教育、健康、收入、社会保障等政策倾斜,持续改善困难弱势群体发展条件,培育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创新群众维权机制,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公平正义的阳光。坚定共同富裕方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9/15发展思想,必须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现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制度,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推动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的橄榄型分配格局,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积小胜为大成,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前进。要加强初次分配调控,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
本文标题: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范文(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14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