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HJ 1313-2023 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 溯源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HJ1313—2023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溯源总则Technicalguidelineforsupervisionandmanagementofsewageoutfallsintoenvironmentalwaterbodies—Generalruleofsourcetracing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2023-10-26发布2023-11-01实施生态环境部 发 布HJ1313—2023i目次前言.....................................................................................................................................................................ⅱ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开展溯源调查...................................................................................................................................................15明确责任主体...................................................................................................................................................36记录溯源结果...................................................................................................................................................3附录A(资料性附录)入河入海排污口常用技术溯源方法........................................................................4HJ1313—2023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指导各地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溯源,厘清入河入海排污口与污染源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入河入海排污口责任主体,有效管控入河入海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入河入海排污口的溯源调查方法、责任主体确定及溯源结果记录要求。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海洋生态环境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3年10月26日批准。本标准自2023年1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HJ1313—20231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溯源总则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入河入海排污口溯源调查方法、责任主体确定及溯源结果记录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入河入海排污口责任主体组织开展、规范实施、监督管理入河入海排污口溯源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3836.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HJ1233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无人机遥感航测技术规范HJ1234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无人机遥感解译技术规范HJ1310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名词术语CJJ6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181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号)《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建城〔2015〕130号)《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试行)》(建城函〔2016〕198号)3术语和定义HJ131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开展溯源调查4.1非现场溯源4.1.1非现场溯源是通过资料查阅、水量平衡分析等方式确定入河入海排污口污水来源,明确入河入海排污口责任主体的溯源方法。4.1.2非现场溯源适用于具有以下情况的入河入海排污口:a)排放去向明晰、能从航空遥感影像、排水管网图件等资料中直接解析的;b)对应关系明确,在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阶段能够明确污水来源的;c)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溯源成果的。4.1.3非现场溯源资料收集宜包括所有可直接证明或辅助证明污染源与入河入海排污口关系的资料,推荐清单见表1。HJ1313—20232表1入河入海排污口溯源资料收集推荐清单序号资料类型具体信息资料来源1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结果排污口名称、经纬度坐标、已知的污水来源、设置时间、监测记录、排放方式(管道、沟渠、涵洞)等,以及按HJ1233、HJ1234规定完成的航拍影像数据或者符合HJ1233、HJ1234分辨率要求的卫星遥感数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行政主管部门2相关审批/备案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或排污登记、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取水许可、排水许可、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排污口设置工程可研报告、海域使用证以及入河入海排污口审批、登记或备案等文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镇排水、水行政主管部门3排查范围内的空间矢量数据河流水系、海岸带、水功能区划及海洋功能区划矢量数据、沿河沿海水体县区行政区划矢量数据,行政区划宜细化到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行政主管部门4污染源普查及环境统计结果涉水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入河入海排污口清单,包括名称、所在区县、排放去向、经纬度等基础信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5城镇排水管网分布或普查结果城镇排水管网矢量分布图(CAD格式),包括检查井经纬度坐标、管材、埋深、排放污水类型等;排水管网报批报建信息;其他城镇排水管网精细化数据或普查清单等城镇排水主管部门6土地利用数据河流水面、沟渠、水工建筑用地、滩涂等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自然资源主管部门4.2现场溯源4.2.1现场溯源是通过现场踏勘或运用技术装备等科技手段确定入河入海排污口污水来源,明确入河入海排污口责任主体的溯源方法。4.2.2现场溯源适用于具有以下情况的入河入海排污口:a)非现场溯源无法确定责任主体的;b)现有资料较为久远,资料中登载的责任主体情况可能发生变化的;c)位于建成区、城乡结合部及工业园区,排水关系复杂的。4.2.3对排污沟渠,宜以沟渠入河、入海的位置为起点,按照先主干后支干的顺序,逐步向上游进行溯源。对排水管网,宜以管线入河、入海的位置为起点,按照先干管后支管的顺序,逐步向上游进行溯源。4.2.4入河排污口徒步排查人员分组宜以排污口或管线走向为依据,原则上每组排查人员沿同一条河流自下游向上游溯源。入海排污口徒步排查的人员分组宜以海岸线走向为依据,原则上沿海岸线及入海河流划片,每组排查人员在各自片区内先沿海岸线完成溯源,再沿入海河流自下游向上游溯源。溯源路线应避免交叉或留有空白,保证有口皆溯。4.2.5对于建成区、城乡结合部及工业园区等排水关系复杂的区域,可结合城镇排水管理部门掌握的情况和前期资料收集分析成果,现场确认排水户名称、排放方式、污水类型、排水口接入排水系统的检查井编号和经纬度,以及管道连接状况、水流方向等信息。地面目视无法满足溯源要求时,宜采用管道检测仪器进行探查,必要时可人工进入管道内部溯源。管道检测要求参照CJJ181。4.2.6常见技术溯源方法包括染色试验、彩色烟雾试验、泵站运行配合、管道检测、无人机航测、无人船航测、同位素解析、图谱比对、线粒体DNA检测等。各方法定义、适用范围、技术要点、限制因素等参见附录A。《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试行)》中提到的其他方法及技术要求可参照实施。通过快速检测或采样监测辅助开展溯源时,监测项目依据溯源现场需求确定,应包含流量及疑似污水来源中的特征污染物。4.2.7溯源工作应以确保现场人员人身安全为前提。人工进入管道现场作业的,应注意防范中毒、缺氧、燃爆、淹溺、坍塌以及掩埋等安全风险,符合CJJ6及《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HJ1313—20233有关安全规定,现场作业人员不得少于2人。受涨潮落潮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海水倒灌情形的入海排污口,人员不得进入。现场溯源相关设备安全性能应符合GB/T3836.1有关规定。5明确责任主体5.1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政府兜底的原则,逐一明确排污口责任主体,建立责任主体清单。对于难以分清责任主体的排污口,属地地市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溯源分析,查清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其隶属关系,确定责任主体;经溯源后仍无法确定责任主体的,由属地县级或地市级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或由其指定责任主体。5.2单一排放源入河入海排污口,其责任主体为排放该污水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5.3多排放源入河入海排污口,可参考排水量占比、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占比、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情况等,划分各自责任。5.4各地可根据管理实际,细化明确责任主体确定方法。6记录溯源结果6.1入河入海排污口溯源结果包括责任主体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等,溯源结束后通过全国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提交,纳入入河入海排污口管理台账。6.2溯源过程中形成的城镇排水关系图件、入河入海排污口快速检测和采样监测结果、管道检测结果报告、同位素解析报告、图谱比对法溯源结果报告等有助于证明污水来源的资料,应纳入入河入海排污口档案。6.3溯源工作应与整治衔接,溯源过程中发现的需要整治的问题应予以记录。在溯源过程中立行立改的,还应当记录具体整治措施。HJ1313—20234附录A(资料性附录)入河入海排污口常用技术溯源方法入河入海排污口常用技术溯源方法见表A.1。表A.1入河入海排污口常用技术溯源方法序号溯源方法定义适用范围技术要点限制因素1染色试验一种利用染色剂在水中的移动路径显示管道走向,确定污水来源的溯源方法。宜用于现场溯源。应选用无毒、可降解的染色剂。染色剂可能影响水质的情况,不适宜采用。2彩色烟雾试验一种利用彩色烟雾在管道中的行径判断排水管道走向,确定污水来源的溯源方法。宜用于现场溯源。应检查并确保管线内无易燃易爆气体。管线可能存在沼气等易燃易爆气体的情况,不适宜采用。3泵站运行配合一种通过关闭或开启特定泵站,观察疑似排污管道、沟渠内是否有明显水流变化,确定排水管道中污水来源的溯源方法。宜用于现场溯源。宜分组操作、实时联络观察水流变化。泵站服务范围超过溯源范围的情况,
本文标题:HJ 1313-2023 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 溯源总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27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