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关于村(社区)班子运行情况的研判报告
—1—关于村(社区)班子运行情况的研判报告按照省委和市委、县委关于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安排部署,为摸清家底、掌握实情、打牢基础,确保新一轮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有序推进、顺利完成,3月14日至3月25日,由县委组织部会同县纪委监委、县委政法委、县民政局、县信访局,组成5个研判组对村(社区)班子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项研判。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全县共有建制村(社区)462个,村平均面积7.02平方公里,平均人口3200人;社区平均面积1.22平方公里,平均常住人口3799人;村(社区)常职干部职数共2216个,其中设3职社区28个、设4职村(社区)183个、设5职村140个、设6职村77个、设7职村34个。目前,全县现共有村(社区)常职干部2003名,其中优秀农民工612人、占30.6%,农村致富带头人695人、占34.7%,返乡大学生和退役军人109人、占5.4%,其他587人、占29.3%。全县462个村(社区)“一肩挑”373个、占80.7%,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867名、占43.3%。二、运行现状(一)党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聚焦农村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党员教育管理更加规范有序、联系服务群众更加深入有效的现实需要,优化设置村(社区)党委240个,村(社区)党总支179个,一举解决“小马拉大车”—2—问题。以合并后村(居)民小组为基本单元规范设置村级党组织下属党支部1073个,规范发展党员“村下属党支部讨论+村党委(党总支)审议+乡镇党委审批”职责和流程,改革后982名入党积极分子、297名预备党员按流程进入登记、审批程序。探索村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模式,构建“村党组织为战斗单元,下属党支部为战斗细胞”的应急战斗体系,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的制胜优势。8月10日以来,XX江流域连降大雨,造成XX江XX境内流量大增、水位猛涨,最高超保证水位1.8米,XX镇XX村段XX江河堤出现500米左右垮方险情。XX镇XX村组建党员先锋队3支,联同公安干警、镇机关干部、党员、群众志愿者等900余人参与抢险安置工作,紧急转移受灾区域群众,完成迎水面5处丁字坝和500余米背水面培厚加固工程,众志成城筑牢共御水患“安全堤”,实现此轮降雨最大洪峰(15000立方米/秒)顺利通过。(二)干部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注重“职数整体削减、职位具体增加、班子个体强身”三同步选优配强干部,村“两委”干部队伍实现新老更替,年龄、学历、来源结构明显改善。全县394名村(社区)临时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5.87岁,比改革前下降6.32岁,学历全部在高中以上;2003名村(社区)过渡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6岁。一批视野宽见识广、—3—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两委”班子,村级干部会干事、能干事的能力明显增强,村干部巧干事、干成事的理念明显增强,整体实现年龄下降、学历提升、能力提升“一降两升”正向变化,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XX镇XX村临时党组织书记、工作委员会主任XX说:“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通过‘十不宜’硬杠杠筛选过渡班子成员,XX村配齐了‘精兵强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三)基层服务能力全面夯实。紧盯便民服务要求不减、标准不降、力度不弱目标,坚持“公共服务范围最大化”和“群众日常办事便捷化”相结合,根据居民聚居点分布形态,在新村设置村便民服务室383个,在被撤并村设置村级便民服务点549个,探索建立民事帮办、代办制度,安排村干部和专干轮岗到便民服务室(点)为群众提供代办领办服务,着力解决留守老人、孤寡残疾等特殊需求人群办事不方便的问题,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XX镇聚焦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理念,印制村级便民服务卡,将村干部分工信息、联系方式制成“名片”,让老百姓找得到人、办得成事。XX镇根据农村群众习惯于逢场天到镇咨询政策和办理业务的实际情况,从政府办公楼一楼调剂92.4㎡办公用房,设XX生镇村(居)便民服务中心,实行村(社区)干部到镇集中办公,力促公共服务范围最大化、群众日常办事便捷化。目前,—4—XX镇村(居)便民服务中心月办件达到2900余件,其中审批审核服务件1300件、占56%,证明材料件600件、占21%,政策咨询件550件、占19%。(四)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壮大。顺应人口流向、交通流向、经济流向,大力推进顺向调整,形成中心村58个、特色村221个,村集体经济10万以上村34个、5-10万元村44个。围绕麦冬、藤椒、生猪和优质粮油、蔬菜“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根据资源禀赋与产业特点,在279个村创新实施村级党组织带合作社入村、合作社带产业入股、老百姓带土地入社“三带”发展模式,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主体3000余家。XX镇观庙村打破原有村域限制,整合原有“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形成甜橙、藤椒、稻鳅“民—村—企”加速融合和多元发展的新格局。“6211”“7111”等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深化,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创收18万元。三、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一)“老村优先”的本位思想不利新村人合事合心合。研判发现,个别村班子成员之间融合度不高,没有形成合村又合心的干事氛围。如有的村为平稳过渡采取分片管理模式,内部“分工”仍按照原建制村进行划分,影响合并后的融合进程;有的干部在村务议事与开展工作时往往习惯性的考虑老村利益,没有真—5—正将自己当作新村人;有的干部留恋“老窝”,惯于在老村开展工作,到新村办公和开展工作的时间寥寥无几;有的干部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错误思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遗留问题,影响基层群众对村级班子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上述现象,一方面是干部存在求稳心理、缺乏全局观念,没有真正将自己放在有利于新村融合发展的层面来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另一方面是受村民中的地域意识影响明显,合村后仍有不少村民在村民议事中习惯性的为老村争取利益,要求新村班子队伍中的原村干部为老村多谋利益,导致个别干部左右为难,降低了新村凝聚力。(二)“进退流转”的得失顾虑影响新村班子战斗合力。研判发现,受“进退留转”影响,各个年龄段和岗位的干部均存在不同的心理波动。个别常职干部认为工酬不匹配,工作中存在应付心态,认为工作多、任务重、待遇低,干劲不足;个别年轻干部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对老干部依赖心理严重,遇事存在畏难心理,不能独当一面;个别老支书存在思想包袱,觉得听年轻人的安排丢面子,不能主动融入过渡班子;一些退下来的专干心理落差较大,认为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退下来后,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差距明显。上述现象,主要还是干部缺乏对“进退留转”的正确认识,存在丢官丢面子,丢官丢饭碗的不良心态,存在钱多多干、钱少少干的功利心态,奉献精神不足。—6—(三)“就地找人”的选用模式影响新村队伍选优配强。研判发现,村后备干部普遍储备不足,难以满足村“两委”换届时的需要。此次改革中全县共下派7名机关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工作委员会主任,但就研判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后继无人”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发现、培育后备干部渠道不宽,习惯性的在本村留守人员中找寻培养对象,与本村外出的年轻人沟通不多、了解不够,难以回引有意愿有能力的在外年轻人;另一方面是后备干部培养周期较长,担任后备干部期间待遇不高,致使有经济头脑的致富能手或有一技之长的在外农民工返乡意愿不强。同时,村民群众受历史沿革、宗族家族等影响,还不同程度存在地域观念,难以接受能人“跨村任职”和“社会招聘模式”。四、换届预判情况按照《关于做好新一轮村(社区)“两委”换届准备工作的工作方案》,33个乡镇党委在9月底前对村(社区)“两委”开展了全覆盖综合研判,全面梳理了村(社区)基本情况,进一步掌握了村(社区)班子运行、干部结构及履职情况,并广泛听取了党员、干部、群众对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对村(社区)“两委”换届“一肩挑”和班子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班子成员、风险点等进行了预判。(一)“一肩挑”预判情况。经预判汇总,全县462个村(社区),417个村(社区)可望顺利实现“一肩挑”,45个村(社区)—7—存在一定问题。其中,XX镇2个村临时党组织书记由机关干部下派,暂时不具备参加村(居)民委员会选举资格,且无其他“一肩挑”合适人选;4个村(社区)无合适的“一肩挑”人选;14个村现临时党委书记(工作委员会主任)工作能力不足、群众认可度低,顺利当选难度大;4个村竞争大;7个村信访矛盾突出;4个村离任干部有情绪,可能影响换届选举;9个村因其他原因难以实现“一肩挑”;因现任书记刚刚去世,目前尚未进行研判。(二)“两委”班子成员预判情况。经预判汇总,全县462个村(社区)除“一肩挑”以外,“两委”换届班子成员2230人。其中,女852人、占38.2%,中共党员1890人、占84.8%,优秀农民工880人、占39.5%,交叉任职846人、占37.9%。(三)村(居)务监督委员预判情况。经预判汇总,全县462个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班子成员(含监督委员会主任)共1339名,全部由党员担任,均由非村(居)民委员会成员的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班子成员)兼任。(四)村级后备力量情况。全县462个村(社区)共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222名,其中女性440名、占36.1%,返乡优秀农民工518名、占42.4%。558名后备力量通过担任村(社区)书记(主任)助理、村(居)民小组长、网格员等形式“顶岗锻炼”,积极参与村级事务。—8—(五)“四个一批”安置预判情况。经预判汇总,全县462个村(社区)需通过“四个一批”安置离任常职干部1769名。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25人、转任其他村组干部756人、支持自主创业389人、引导退出599人。22名离任村(社区)常职干部,有不满抵触情绪或不支持村(居)工作现象。(六)风险点预判情况。经研判汇总,全县共有村(社区)“两委”换届风险点118个。其中,高风险点13个、中风险点58个、低风险点47个。中、高风险点主要原因为部分村(社区)换届有意向参与书记(主任)竞选的对象较多,竞争较大;部分村(社区)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掌控力较差,“一肩挑”选举有难度;部分村(社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信访压力较大;部分村(社区)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负责人年龄较大,后备干部缺乏,人难选。五、工作建议(一)关于职数设置。按照“核定总量科学配置、适度调剂高效使用”原则设置、使用村(社区)常职干部职数。村干部职数。村常职干部一般设4职,可根据人口数量、辖区面积、工作任务、合并村数量等情况适当增加,但不得超过7职。其中,户籍人口3000人以下的村设4职,户籍人口3000至4000人的村设4至5职,户籍人口4000至5000人的村设5至6职,户籍人—9—口5000人以上的村设6至7职。社区干部职数。城镇社区设置常职干部职数5至7职。其中,常住人口5000人以下的设5职,常住人口5000人以上的设6至7职。场镇社区设置常职干部职数3至5职。其中,常住人口2000人以下的设3职,常住人口2000至4000人的设3至4职,常住人口4000人以上的设4至5职。建议根据建制村(社区)人口数量、幅员面积、工作任务等情况,确定村(社区)“两委”委员职数,党支部一般设委员3至5名,党总支、党委一般设委员5至7名,其中副书记1至2名;村民委员会一般设成员3至7名,居民委员会一般设成员5至9名。注重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和女干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中一般应有1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至少应有1名女干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一般由3至5名成员组成,其中主任1名。(二)关于资格条件。着力优化村(社区)“两委”班子结构,积极推动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重点选拔45周岁以下、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优秀党员;其他村(社区)“两委”干部45岁以下、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优先。继任村(社区)“两委”干部原则上不超过55岁、学历不低于初中。“两委”班子成员负面清单:1.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曾因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受过纪律处分的。受
本文标题:关于村(社区)班子运行情况的研判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36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