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当前,高新区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经济功能区体系的定位中,已成为引领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是城市功能升级、带动存量空间高效利用的先行区。一、城市更新对市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目前,为进一步推动市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市高新区创新型园区、领先型园区的竞争力,市高新区以城市更新为助力,对园区空间形态与功能进行了调整,对园区内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修复,使园区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一)城市更新聚集的高端要素,有利于市高新区适应新兴产业空间形态的需求。城市更新,有利于解决土地利用不集约、产业结构单一、配套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使传统的土地经济全面向产业经济、数字化经济转型。同时,能有效促进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城市中心区集聚。通过城市更新,市高新区对老旧园区进行升级和改造,使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重新配置,有利于盘活低效存量资产,促进产业转型,催化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在此基础上,聚集高端要素,形成产业集聚带,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有利于适应新兴产业空间形态的需求。(二)城市更新产生的高水平创新协同效应,有利于实现市高新区集约集聚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企业、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空间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加大,但是在高新园区内仍然有一些低效能产业。通过城市更新,市高新区不仅能够淘汰低端企业,而且能够促使低附加值的产业外迁,有利于对低效能土地和空间进行有计划的整合改造,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高附加值的产业上倾斜,吸引高端企业落地投资,实现园区企业的功能转换和结构升级,提升土地利用效益,盘活存量物业促进空间的集约化利用,实现高新区走集约集聚发展道路。(三)城市更新提供的高水平公共服务,有利于提升市高新区产城融合水平。高新区既承担辐射整个都市圈的科技产业功能,又肩负满足园区工作人员、部分来访人员日常生活需求的生活功能和提供各类服务以支持园区内企业运营发展的服务功能,具有相对独立发展的内在特质。通过城市更新,有利于市高新区引入金融、商务、法律以及网络、通信、IT行业等优质产业,优化园区空间品质,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质量。市高新区以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来满足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园区发展服务的需求,有利于增强市高新区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提升市高新区产城融合水平,助力市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二、市高新区在城市更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市高新区总体呈现面貌现代化、产城融合化、园区品牌化的特点。自2021年**城市更新项目启动以来,高新区有序开展了园区的更新布局,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园区土地运营能力较弱,企业更新意愿不强。第一,现行工业用地规划指标难于满足更新项目规划设计。市高新区城市更新项目中,多数项目是以更新改造为主,需保留部分既有建筑,且多数待更新地块面积较小,难以满足现行工业用地规划要求。第二,更新项目剩余土地年限较短。高新区更新区内的项目土地,多为20世纪90年代出让,土地剩余年限较短。受此影响,企业对土地及房产价值担忧较大,不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更新和建设。第三,园区企业更新不积极。当前,市场经济环境较为低迷,企业发展普遍困难,一些企业对市场信心不足,存在小富即安的心态,更愿意维持企业的现有状态,稳定租金收益。当前,市高新区拟定更新的区域内多为中小民营企业,企业经营现金流普遍比较紧张,缺乏更新建设资金,且多数企业规模小、信用评级较低,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少、额度低、利率高、期限短等问题。同时,更新项目需拆除现有建筑并清退租户,更新建设投资额高且有风险,而目标收益平衡周期又较长。面对这些难题,企业更新意愿不强。(二)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市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在河南省已经遥遥领先,但是与国家和河南省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园区内科技基础较薄弱,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性、前沿性等重大技术成果偏少;创新龙头企业少,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高校院所优势学科、领域科技创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仍存在科研活动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现象,且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科技企业数量不多。(三)产业竞争力和引领力亟待提升。当前,市高新区主导产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产业的竞争力和引领力不强。例如:园区企业总资产利润率、产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提升较慢,传统产业转型面临诸多问题,抗风险能力较弱;新兴产业的动能没有完全激活,尚未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市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行业内龙头引领企业,营收过百亿元企业较少;特色产业品牌效应发挥不够;等等。(四)产业转化能力与发展要求存在差距。第一,现有产学研平台对创新支撑能级不足。市高新区现有新型研发机构、大学科技园等产学研平台多为综合性平台,对产业创新的聚焦不足,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创新需求,服务模式和内容存在同质化现象,对本地产业创新能力的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第二,高新技术与高新产业的转化输出渠道不畅。目前,市高新区仍存在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不够紧密的情况。例如:高校院所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常常是在内部进行,与企业互动的横向研发不多,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充分,且过度依赖政府科研项目引导,高校院所与科技型企业创新合作融合度急需进一步加强。(五)对创新型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第一,人才机制不够健全,配套政策存在缺位现象。目前,市高新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所占比较低,特别是在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能引领发展的领军人才尤其短缺。而且,市高新区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自主奖励和管理服务等领域的相关配套政策也不够完善,对创新发展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能够留在市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人才,大多是局限于河南籍或在我市工作学习的人才,且更倾向进入体制内单位与高校院所、大型国企。第二,人才工作环境缺乏活力,人才与产业融合集聚不够。市高新区配套的设施环境与人才期望有一定差距;产业集聚度和创新活力不高,高能级科研平台和活力型科研氛围不够,交流圈子较少,人才公寓配置低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型高端人才落户我市创业。(六)部分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不强。在落实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市高新区部分管理人员仍存在一定的传统工业管理思维,对科技创新的长效性、激励性缺乏正确认识。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对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的“先行先试”探索,尤其是对新研发、新赛道、新物种、新场景、新治理等新趋势和新模式存在认知短板,一定程度上造成市高新区引导激发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和干部人才团队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不足,全域创新、全员创新的发展氛围不够浓厚。三、以城市更新助推市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探索以城市更新助推市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市高新区在河南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的作用,为我市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设现代化河南、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实产业支撑。(一)完善市高新区在城市更新中的政策保障。第一,落实好相关合作共建政策,鼓励不同平台之间实现合作共建。例如:市高新区应充分落实好《荥阳市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共建协议》相关内容,做好区域范围内的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经济管理和企业服务,对区域内的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企业服务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区域内的信息互通、机制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逐步形成创新合作、产业协同、服务互惠、政策共享的共建共享合作平台。第二,构建“政策制定—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的政策机制。市高新区可借助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载体,集聚多方资源参与政策制定、政策宣传、政策评估和政策反馈等工作,在对政策的支持对象、支持方式、支持力度等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可对某一个经过完整实施周期后的单项政策开展评估反馈,并依据评估反馈意见,动态调整园区内的相关政策。第三,出台市高新区城市更新项目专项奖励政策。市政府可出台城市更新项目专项奖励政策,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奖励资金,对那些积极扩大更新建设面积、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主动响应政府政策搬迁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第四,科学制定符合创新人才需求的人才政策。市高新区在搭建高端人脉链接,大幅度吸引前沿科技创业者作为高端创业主力军时,可联合用人单位,将企业的用人需求纳入高新区人才政策的研究制定过程,与用人企业共同举办人才政策发布会或高端人才专项招聘会,将人才优惠条件以政策条款的形式予以明确。同时,对于在稳就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政府可给予享受其他方面的优惠,为创新型人才的引入提供定制化服务。(二)优化市高新区的功能布局。第一,优化高新区产业布局,提升园区空间承载力。市高新区可对园区现有产业进行梳理,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清理闲置土地等方式,对于一些和城市更新发展不匹配的企业或园区布局,进行淘汰或升级改造,提升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承载力。政府在对园区建设运营、产业引导招商等进行统筹规划的过程中,培育引入特色产业及新兴产业,并通过采取分类引导的措施,使其向产业基础好、功能集聚度高的产业园区集中,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环节在园区之间的合理布局,为市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建立产业用地动态调整、提高高新区产业用地的综合价值。市高新区可对现有产业用地进行动态调整,在用地单元的设置上,应综合考虑土地发展政策、土地使用效率、交通条件、产业基地总平面布置、建设时序等因素,对园区路网结构,单元模块进行合理划分,从而达到有效节约用地,提高产业用地的综合价值。(三)进一步提升市高新区的创新环境。第一,进一步拓展高新区的创新渠道。市高新区可积极导入创新资源,引导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及其分支机构在高新区布局,发挥高新区科研资源的集聚效应。同时,政府可参照武汉东湖科学城、成都西部科学城、西安丝路科学城等建设经验,将高新区原有的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安全等优势产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数字经济引领,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打造创新研发集聚产业体系,拓宽市高新区改革创新创业的渠道。第二,不断完善高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市高新区可积极推进、培育多元化社会主体搬迁入驻,着力对接**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不断完善图书馆、体育中心、大型商业综合体、市民广场、影剧院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在加快住房、排水、燃气、电力、交通、绿化、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园区可从空间结构、产业功能、交通、停车、绿化等方面入手,着重突出园区的实用性、文化性、美观性,不断完善高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
本文标题: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43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