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知识小结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3.方向:自西向东。(1)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做逆时针方向旋转。(2)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做顺时针方向旋转。4.周期(1)太阳日:24时。(2)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5.速度(1)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约为15°每时。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上图中“→”所示)。3.周期名称时间长度参照物意义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其他恒星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4.轨道:地球公转的轨迹叫作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5.速度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A点1月初最快近日点B点7月初最慢远日点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1)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2)大小:目前是23°26′,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字母是B。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移动规律(北半球)(2)周期:一个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线AOB为晨线。2.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3.周期:1个太阳日。4.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5.昼夜交替的意义(1)昼夜交替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2)影响人类作息,太阳日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二、时差1.地方时(1)成因经度的差异(2)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2.时区和区时名称时区区时属性范围时间产生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关系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3.国际日界线(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2)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其特点是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2.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3.产生影响:地转偏向力在大规模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四、昼夜长短与昼弧、夜弧1.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2.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如下图:五、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均为12时。2.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3.北半球状况(南半球相反)时间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特殊节气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至北极四周为极昼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至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到处出现极夜现象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概念(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2.变化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3.变化规律(1)纬度分布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2)季节变化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夏至日达最小值冬至日达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每年受到太阳直射两次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2.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2)岩浆活动: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3.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可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基本类型。(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的过程。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岩浆、岩浆岩、A沉积岩、B变质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环节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熔化,④为冷却凝固作用。2.岩石的类型类型成因常见的岩石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而成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板岩、大理岩质发生改变而成2.2构造地貌的形成一、地质构造与地貌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1.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2)褶皱基本形态及地貌褶皱类型岩层变化最初形成的地貌侵蚀后的地貌背斜一般向上拱起山岭A谷地向斜一般向下弯曲谷地B山岭2.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2)类型:有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两种。(3)地貌①相对上升岩块:块状山或高地。②相对下降岩块:谷地或低地。③断层沿线: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二、板块运动与地貌1.六大板块名称: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2.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这些板块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运动与地貌(1)相向运动: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等。(2)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1.山地对交通影响大的原因原因影响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修建交通运输线路成本高、难度比较大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对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运输方式线路分布延伸方向表现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主要分布在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迂回前进原因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小于铁路这里地形相对和缓,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地势起伏大3.山区交通运输线的建设和选择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1)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2)有效防范自然灾害。(3)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4)尽量减少对耕地、林地的占用。4.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影响——桥(梁)隧(道)相结合(1)优点: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能够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2)缺点: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2.3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谷的演变发育阶段外力作用特点河流地貌特点初期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中期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后期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二、冲积平原的形成1.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2.冲积平原类型类型位置形成山前冲积平原山前地带由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形成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而形成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三角洲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而成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的影响(1)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2.聚落规模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较大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3.聚落分布(1)平原低地:一般沿河分布。(2)山区河谷: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3)河流中下游:城市较密集。3.1常见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1.气团(1)定义: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范围空气。(2)分类:根据温度状况,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3)受同一气团控制的地区,天气现象大致一样。2.锋面(1)定义: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接触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作锋面。(2)特征①锋面一般为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地带,锋面上侧是a暖气团,下侧为b冷气团。②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差别很大。③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常伴有云、大风、降水等天气现象。3.锋的分类(1)冷锋①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被迫抬升。②天气变化时段图示图中城市天气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过境时常出现大风、云层增厚、雨、雪天气过境后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2)暖锋①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徐徐爬升。②天气变化时段图示图中城市天气过境前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3)准静止锋①定义: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缓慢或很少移动的锋。②天气:带来阴雨连绵的天气。③代表性的准静止锋名称成因分布地区出现的时间江淮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6月)昆明准静止锋南下的冷空气遇云贵高原上山脉的层层阻挡昆明与贵阳之间冬半年二、低气压(气旋)1.低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低气压,简称低压。2.气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大气的这种流动叫气旋。3.天气低压中心形成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4.案例: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三、高气压(反气旋)1.高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高气压,简称高压。2.反气旋:高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流出(南半球相反),这种环流系统与气旋相反,叫反气旋。3.天气:高压中心形成下沉气流,天气晴朗。4.案例: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3.2气压带和风带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3.成因: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二、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1.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2.七个气压带A为赤道低压带C为副热带高压带E为副极地低压带G为极地高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六个风带B为信风带D为盛行西风带F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1.成因:海陆的热力差异。2.海陆热力差异的表现(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2)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1)冬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冬季风①气压中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②风向:东亚为西北风,南亚、东南亚为东北风。(2)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夏季风①气压中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②风向:
本文标题: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77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