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选择性必修二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地理选修二资料整理合集1.1多种多样的区域一、不同类型的区域1.含义: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2.基础:地域差异3.特点: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明确,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4.区域特征的补充5.区域的划分:目的不同,划分指标方法不同,区域类型不同。区域划分的标准(1)按自然特征划分区域——体现自然要素的分布规律(2)按人文特征划分区域——体现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3)综合自然、人文特征划分区域——整合地域综合特征(4)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5)客观存在,在长期的时间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有哪些类型?自然区域:按某种自然特征划分的区域。人文区域:按某种人文特征或人文需要划分的区域。综合区域:综合了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的区域。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区域?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如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如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等。)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如,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园区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如,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特点一:层级性区域尺度越大,层级越高,区域特点越宏观;区域尺度越小,层级越低,区域特点越详细。特点二:促进性特点三:差异性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大国有大国的优势,如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也有小国的长处,如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1.区域要素2.要素相互作用简要分析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的存在对水稻生长环境的有利影响。鱼以杂草为食,起到清除杂草(减轻草害)的作用;鱼捕食昆虫(吞食害虫),起到除虫(减少病虫害)的作用;鱼类的翻土可增大土壤孔隙,起到松土的作用(可改善土壤的透气性);鱼的排泄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施肥数量;鱼在水中生存,搅动水体,增加稻田水体氧气含量。阿曼的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阿曼位于亚洲的西部,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200mm,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自古以来,阿曼人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人工修建的水渠灌溉系统——法拉吉。2006年,法拉吉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1)当地人为什么要建造法拉吉?气候:阿曼位于亚洲西部,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2)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和分配水资源的?利用:法拉吉主要依靠重力,把山泉水、地下水引到村落中,其中有的水渠藏于地下,以免水被蒸发;有的水渠露出地面,便于人们使用。分配:严格的用水制度。(按照食用——淋浴——洗衣、洗器皿——灌溉果园和农田顺序使用,避免浪费)(3)法拉吉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独特的农业灌溉系统:法拉吉--宝贵的水源---形成了独特布局---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态农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3.认识区域整体性4.区域特征的分析思路案例:乌江水镇1.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2.区域关联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3.区域关联的影响4.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1)自然要素差异(2)人文要素差异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解读问题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地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差异。问题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长江三角洲年降水量较多,呈现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布规律;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较少,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规律。长江三角洲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由大气环流决定,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既受季风影响,又受地形影响。④农业生产特点对比⑤工业生产特点对比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二)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四大文明古国均位于北温带,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气候: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地形: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便于聚落定居水文: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土壤: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河流还可作为交通运输方式2.中国城市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自然原因?规律:中国城市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东部地区城市的数量多,等级高,西部地区城市的数量少,等级低。原因:东部地区地处季风区,水源充足,东部地区平原面积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讨论1孟加拉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人口众多且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产业结构单一人口素质差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自然灾害频发讨论2日本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发展现代化农业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本国区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思考从孟加拉国和日本的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影响,你得到什么感悟?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有短期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都江堰水利工程——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鱼嘴可以根据水流的流量,按固定比例实现分流,在丰水期,岷江径流量大,流经鱼嘴的江水,有六成的水量进入外江,四成进入内江。而枯水期则恰恰相反,这便是“四六分水”,可谓精巧绝妙。飞沙堰的排沙功能当洪水来临时,内江水位迅速抬升,高过堰体的水流,便会溢出至外江。与此同时内江中的沙石也会在河流弯道环流作用下,沿着堰体排泄出去,故而得名“飞沙堰”。(图二,三)“深淘滩”中的“滩”,指的是飞沙堰前至离堆的一段内江河道。“深淘滩”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低作堰”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想一想:都江堰工程的“深淘滩”、“低作堰”为什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原则是什么?深淘滩”:保持河道深度,使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适中,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低作堰”: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减少进入宝瓶口的泥沙,起到排沙、泄洪的作用。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1.根据都江堰附近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原因。都江堰附近区域年降水量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位于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变化明显;易发生旱涝灾害,调节径流量,缓解旱涝灾害。2.为什么都江堰水利工程被称为水利工程的一大奇迹。顺应自然规律,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岷江水可以自流入成都平原;防洪抗旱,减少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古代与今天的主要功能差异。在古代为水利工程,具有水利功能;在今天它既有水利功能,又具有旅游观赏功能美国大平原地区“黑风暴”——BlackstorminAmericanGreatPlains美国大平原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黑风暴”最严重的地区一个月内尘暴天数长达25天主要原因是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区域发展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2.自然资源的分类①按再生性划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②按照列举法划分:《中国自然资源手册》按列举法将自然资源分为9类,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和其他资源。3.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4.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材料】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较大。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1949年以来,山西省累计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煤炭外调量最高时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量的314左右,近年来仍维持在1/3的水平。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最高时超过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2015年占15%。近些年,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1.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的关系。①初期: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等,煤炭工业成为支柱产业。②中期:山西省煤炭资源枯竭、经济增速缓慢。因为产业结构单一且环境污染严重。③后期:山西省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2.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①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山西煤炭资源的产量会进一步下降;②同时国家节能减排方案的实施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会导致煤炭资源消费量下降,山西的煤炭消费市场萎缩;③加之长期的煤炭开采,使开采成本上升;④山西的水资源短缺,都会导致山西煤炭资源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发展受阻,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所谓“资源诅咒”,是指从长期看,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却往往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治稳定方面表现得不如资源欠丰富的国家。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①种类多、数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小;②分布极不平衡③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小结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生态脆弱区1.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2.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理环境过渡地区。3.主要特征有:(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对环境变化反映敏感,自我修复力弱,自我修复时间长;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自然灾害频发;(2)时空波动性强,是生态系统自身不稳定性在时空上的位移;(3)边缘效应显著,具有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4)环境异质性高,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环境异质性增高,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生态系统退化明显。4.生态脆弱区主要的环境问题(1)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巨大;(2)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3)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4)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5)湿地退化,调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类型:①风蚀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北地区)②水蚀荒漠化(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南方地区)③冻融荒漠化(青藏地区)④土壤盐渍化(华北地区)土地沙化: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粉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土壤盐碱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主
本文标题:选择性必修二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77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