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过紧日子专题研讨发言、心得体会材料汇编
过紧日子专题研讨发言、心得体会材料汇编过紧日子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习惯于过紧日子,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挑战。为了深入贯彻这一精神,财政部近日发出通知,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对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财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确保各级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的原则不动摇。历史和实践证明,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价值观一直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精神。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及过紧日子的理念,将其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要“习惯过紧日子”,这不仅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认识,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战略考量。这一提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明确的指向,旨在引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过紧日子”乃摆脱困境的智慧传承。自革命年代的”节约每一枚铜板”,至抗战时期的”精兵简政”;从新中国伊始”将节省下的每一分钱投入国家建设”,到改革开放秉承的”勤俭经营万事”,共产党人始终如一地抵制任何形式的奢侈与浪费,视节俭为不屈的精神支柱,以此翻山越岭、攻克艰难。当前宏观经济与民众微观感受之间存在”温差”,居民资产负债表尚在修复中,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甘共苦地”过紧日子”,无疑能增强民众信心,凝聚人心,共同应对当下挑战。”过紧日子”亦意味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国家发展到何种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何种程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绝不抛弃。”在实际财政操作中,行政开支的增长必然削减民生保障资金;中央本级经费的增加相应减少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我们所提倡的”过紧日子”绝非缩减办事或不办事,而在于精准节省、恰当投入,确保每分钱都投向关键领域。我们须清醒认识到,”过紧日子”并非简单的减法运算,而是一道富含深意的四则运算综合题——在民生上做加法,在行政开支上做减法,在浪费上做除法,在发展上做乘法。必须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最大效用,让市场实体和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变化。要落实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须习惯于过紧日子。从简朴到奢侈易,而从奢侈回归简朴则难。中央强调过紧日子的必要性,恰恰表明部分干部对此尚缺乏足够的认识,部分地方在贯彻落实上仍有待加强。当前,虽然面上的奢侈现象得到了遏制,但深层次的浪费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形式上的合规虽有所保障,但资金使用效益却存在质疑。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和作风,摒弃过去的铺张浪费,培养量入为出的财务管理理念。不仅要注重节约,还要注重资金的效益,以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效益。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勤俭节约的理念应体现在每一项日常工作中,每一位公职人员都应做到言行一致。例如,领导干部在基层调研时,应坚持轻车简从、节俭务实,不得铺张浪费;对于食品消费,要抵制“天价”异化现象,回归食品的本质属性;在聚会消费中,应适度消费,避免浪费,剩菜剩饭应打包带走。这些实际行动正在推动崇清尚俭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此外,过紧日子的要求并非应对短期困难的临时之策,而应成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需要逐步建立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现代治理能力水平。通过倡导俭朴、力戒奢靡,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让勤俭节约的精神深入人心,让过紧日子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过紧日子主题研讨发言、心得体会材料“过紧日子”的弦不能松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事实上,过去几年间,“过紧日子”一直都是中央重大会议中的高频词汇之一。崇俭戒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瑞金的南瓜汤到延安杨家岭的菜园子,从晋冀鲁豫边区的“裤子破布拿来做鞋”到新时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百年党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史。过去,我们党依靠厉行节俭成功应对了一系列困难困境,今天,我们依然要依靠克勤克俭克服重重挑战。因此,即便是如今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发展最新讲话系列,社会财富积累日渐丰厚,“过紧日子”的弦依然不能松。“过紧日子”,就是精打细算过日子。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而“习惯过紧日子”,就是在现有的工作上更进一步,继续想办法、出实招,把账算明白、算细致、算长远。目前,一些部门单位已经探索实施了比较好的做法,如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内,党政机关干部带头践行勤俭节约理念,人走关灯、手离关水、下班关机已经成为共识,会场按需提供暖瓶热水,文件资料一律采用双面印刷等。看似都是些小事,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一点一滴的节俭行为,最终将通过具体数字反映节约成果。细微见真章,点滴见品行。“过紧日子”不是“喊口号”,而要从每处细节入手,在厉行节约方面不断努力,堵住每个可能存在浪费的漏洞。这个过程,也是培养个人良好节约习惯的过程。要改变旧习惯培养新习惯,最好的办法是从小事做起,时间久了习惯也会成自然。不管是机关单位风气还是公务人员习惯,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可以说细节决定“过紧日子”的成败。“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目的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上,支持科技创新,保障市场主体发展,办好教育、卫生、就业等民生实事,让“真金白银”撬动经济发展最大活力、发挥最大社会效益。从“过紧日子”到“坚持过紧日子”再到“习惯过紧日子”,体现的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和政策方针。“过紧日子”并非权宜之计,希望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将“过紧日子”放在心中,养成习惯。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把勤俭节约内化为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丢掉一切不符合“习惯过紧日子”的思想当前,各地都在审议去年预算执行情况、今年预算安排计划。这个时候,有句话特别值得一说,就是“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这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言犹在耳,现在正是抓落实的时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时强调,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些年,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过紧日子”。如今加上了“习惯”两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意味深长。它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有些人开始不习惯了,需要针对性地突出强调一下;二是告诉大家,“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要做好长远打算,党政机关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是一贯的、长期的、常态化的工作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落细落实、深入实施,“三公”经费支出被严控和压缩,配多大的办公室、坐什么规格的车、出差住宿就餐标准是多少等都有严格规定。这些年,一直“过紧日子”,于是,有的人觉得“紧日子”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有多少再“紧”的空间?有的人则奉行“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钱少了就“躺平”“休眠”,应付差事。有的人在预算安排上狮子大开口,就算上级“切一刀”,也还留下不少;更有的巧立名目、虚报冒领,甚至套取挪用,变着法把“紧日子”过成“松日子”。这些都与“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相悖,必须尽早丢掉、彻底丢掉。“过紧日子”并非要少办事、不办事,而是树牢精打细算的节俭之道,把有限资金发挥出更大作用,争取多办事、办好事。这当然要靠节约,绝不允许“大手大脚”“跑冒滴漏”,绝不允许乱拍脑袋、劳民伤财。“关键一招”也得用上。只有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流程、杜绝政出多门,才能既有效压减政府预算资金,又更加高效地履行政府职能。这些年,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带来的是民生得到进一步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投入大幅增加,“紧日子”是过得值得的。“国富”在于“裕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党政机关的日子自然会好些。眼下,虽然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但仍然面临“三重压力”,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与百姓同甘共苦,正是党员干部的分内事、该有的自觉。如果仍抱着一些其他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不然,“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修养何在?“三个务必”去哪儿了?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成为常态据报道,在编制2024年预算的时候,沈阳市财政局坚持从严从紧,压减一般性支出,努力腾挪更多财政资金加强对扶持经营主体、兜牢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的保障能力。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过紧日子”前加上“习惯”一词,就是要让党政机关勤俭办事成为一种常态,以党政机关的“紧日子”,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现在,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较比之前我们的“家底”都厚实了许多,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却一点都不能减少。今年是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可以说,花钱的地方很多,而财力是有限的。坚决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尤为需要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过“紧日子”,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一方面我们要严控一般性支出,坚决堵塞漏洞,防止“跑冒滴漏”,另一方面更要不断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和方式,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处和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上,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有限的财力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需要从每一名公职人员、每件日常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广大党员干部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反对铺张浪费,人人争当勤俭节约的模范。当然,过“紧日子”,并不是简单化地捂住“钱袋子”,而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要“小气”,也要“心疼”,必须精打细算;该花的钱,数额再大也要“大方”,丝毫不能含糊,就是要“财”尽其用。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并非权宜之计,也不是“一阵子”的事,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用力、见行见效,通过党政机关带头,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体会“要习惯过紧日子”的深意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再次引发高度关注。过紧日子的提法不是现在才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之下,“三公”经费连年持续减少。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此后中央部门一般性支出连续四年压减。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我们一直在提倡和践行。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要“习惯过紧日子”,具有更强的内涵和指向。2023年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极其不易;但今年仍不轻松,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过紧日子”就是化解困境的成功经验之一。当前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有“温差”,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还在修复,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甘苦与共“过紧日子”,会更好地取信于民,团结群众,共同积极应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在财政的实践上,行政性费用增加了,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就少了;中央本级的经费增加了,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就少了;一般性支出增加了,用于发展的财力就少了。“习惯过紧日子”就是要腾出更多财政资源,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真金白银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一道加减乘除的综合题。民生做加法,行政做减法,浪费做除法,发展做乘法,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此次中央强调“要习惯过紧日子”,也说明有的
本文标题:过紧日子专题研讨发言、心得体会材料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90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