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习近平文化思想党课讲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党课讲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在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新思想、新提法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工作的理论结晶和实践的总结,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其中,人民性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核特质,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根主线,也是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真谛中坚持人民至上、把握人民需求、发挥“以民为本”的主体基石和满足人民期待美好生活的关键“钥匙”。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与人民性的彰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人民是文化创造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坚持人民是文化思想创造的主体力量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艺创造的源头活水,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创造主体,也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实践主体。”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有根有魂有勇气有能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主人翁,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精神支撑。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全体人民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在此目标制定实施中,印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两创”(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巩固人民文化主体性地位。循大道,至万里。历史和实践证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伟大文化作品、文学艺术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性不断被激发、文化生产力不断得到提升、取材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成果层出不穷、文化创造环境不断优化。因此,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造必将持续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在扎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不断创新发展,彰显人民这一文化创造主体地位,推出提高人民美好生活质量的文艺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人民是文化价值的评判主体文化价值由谁评判、怎么评判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标尺,正如马克思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利益作为评价文化价值的最高准则:“人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需“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可以说,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当下我国已进入深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历史阶段,面对“两个大局”,适应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对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的文化创作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人民需求,引导人民发出与社会发展实际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符合的呼声;同时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评判体系,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这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意蕴的核心要义。人民是文化价值的评价者,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决定的。在历史观领域,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的认可度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向,也是文化繁荣进步的动力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应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贡献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高不高兴”,关键看人民能不能体验到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当下从各地文博场馆的免费开放,到今冬以“尔滨”为代表的文旅“出圈”……都折射出我国文化供给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下,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新需求,以及让人民享有更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获得感为价值准则。“答不答应”,关键看文化工作是否能够得到人民大众的接纳理解和运用,并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同频共振。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的发展愿望凝聚为具有社会广泛共识的共同发展理想,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认同体系,映射出群众个体属性和国家整体利益之间的价值联结,构建出国家发展远景与个体人生价值之间双向互构的蓝图,使人民投入主流文化认同实践并转化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让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伟大助力。人民是文化成果的享有主体文化成果的归属性是文化发展的价值指向问题。在文化创造的本体论问题上,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独特视角出发揭示了文化的社会属性,既然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那么文化产品就理应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文化成果必须服务人民、惠及人民,并在被人民群众享有、消费的过程中显现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而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的工作导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重要一项就是“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结合新时代的网络信息化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打造如“城市书房”“数字图书馆”“云端博物馆”“民俗文化体验地项目”等一批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些“创新性”文化资源落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上下求索,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全力以赴,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意蕴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准确表达。
本文标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党课讲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96295 .html